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我国CRTS 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水伤损现状 | 第12-14页 |
1.1.1 我国CRTS 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结构 | 第12-13页 |
1.1.2 CRTS 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水伤损现状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无砟轨道水伤损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1 国外混凝土结构水伤损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我国混凝土结构水损损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2章 CRTS 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层间离缝成因分析及流固耦合理论介绍 | 第18-25页 |
2.1 层间离缝的产生 | 第18-19页 |
2.1.1 层间粘接不良 | 第18页 |
2.1.2 温度影响 | 第18-19页 |
2.2 层间离缝的发展 | 第19-21页 |
2.2.1 动水冲刷作用 | 第19页 |
2.2.2 动水劈裂作用 | 第19-21页 |
2.2.3 渗透、浸泡、化学作用机理 | 第21页 |
2.3 层间离缝演化过程及研究实质 | 第21页 |
2.4 流固耦合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4.1 流体理论 | 第22页 |
2.4.2 固体理论 | 第22-24页 |
2.4.3 流固耦合方程 | 第24页 |
2.5 ANSYS-CFX介绍 | 第2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CRTS 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层间离缝内动水压力试验设计 | 第25-38页 |
3.1 试验原理 | 第25-26页 |
3.2 试验设备 | 第26-27页 |
3.2.1 压力传感器 | 第26页 |
3.2.2 万能荷载液压疲劳试验机 | 第26-27页 |
3.3 试验模型设计 | 第27-32页 |
3.3.1 试验模型尺寸拟定 | 第27-29页 |
3.3.2 动水压力测试管设计 | 第29页 |
3.3.3 离缝两端防水设计 | 第29页 |
3.3.4 试验水箱及模型固定设计 | 第29-30页 |
3.3.5 试验模型的配筋 | 第30-32页 |
3.4 模型的浇筑 | 第32-35页 |
3.4.1 钢筋骨架制作 | 第32-33页 |
3.4.2 混凝土的浇筑 | 第33-35页 |
3.5 压力传感器的标定 | 第35页 |
3.6 试验过程 | 第35-36页 |
3.6.1 试验场地 | 第35页 |
3.6.2 试验工况 | 第35-36页 |
3.6.3 试验过程 | 第36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4章 试验结果分析与计算方法验证 | 第38-44页 |
4.1 离缝内不同位置点的动水压力 | 第38页 |
4.2 加载频率对动水压力的影响 | 第38-39页 |
4.3 加载幅值对动水压力的影响 | 第39-40页 |
4.4 试验工况模拟分析与对比验证 | 第40-43页 |
4.4.1 计算模型 | 第40页 |
4.4.2 计算参数 | 第40-42页 |
4.4.3 验证加载频率对动水压力的影响 | 第42页 |
4.4.4 验证加载幅值对动水压力的影响 | 第42-4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5章 CRTS 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层间离缝内动水特性研究 | 第44-58页 |
5.1 双块式无砟轨道层间离缝内动水特性计算模型 | 第44-47页 |
5.1.1 计算模型与简化要点 | 第44-45页 |
5.1.2 边界条件 | 第45页 |
5.1.3 计算参数 | 第45-47页 |
5.2 计算工况 | 第47-48页 |
5.3 典型工况分析 | 第48-51页 |
5.3.1 离缝内动水压力分布特征 | 第48-49页 |
5.3.2 离缝内动水流速分布特征 | 第49-51页 |
5.4 离缝厚度对动水特性的影响 | 第51-53页 |
5.4.1 离缝厚度对动水压力的影响 | 第51-52页 |
5.4.2 离缝厚度对动水流速的影响 | 第52-53页 |
5.5 离缝深度对动水特性的影响 | 第53-55页 |
5.5.1 离缝深度对动水压力的影响 | 第53-54页 |
5.5.2 离缝深度对动水流速的影响 | 第54-55页 |
5.6 列车速度对动水特性的影响 | 第55-57页 |
5.6.1 列车速度对动水压力的影响 | 第55-56页 |
5.6.2 列车速度对动水流速的影响 | 第56-57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结论 | 第58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