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前“意”范畴的形成与发展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绪论 | 第10-15页 |
| (一)课题缘起与意义 | 第10-11页 |
| (二)课题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15页 |
| 第一章 “意”:由 “言”而出 | 第15-38页 |
| 第一节 “言”之分化 | 第15-23页 |
| (一) “意”的字形结构分析 | 第15-20页 |
| (二) “意”的语法功能阐释 | 第20-23页 |
| 第二节 先秦学说中的 “言意”旨趣 | 第23-32页 |
| (一)《系辞》的替代性表意策略 | 第23-27页 |
| (二)庄子的开放式表意空间 | 第27-32页 |
| 第三节 魏晋文论中的 “言意”悖论 | 第32-38页 |
| (一)魏晋文论的语言困境 | 第32-35页 |
| (二)陆机、刘勰的解决路径 | 第35-38页 |
| 第二章 “意”:从 “心”得 “义” | 第38-56页 |
| 第一节 “心”之考索 | 第38-45页 |
| (一) “意”的心理涵义 | 第38-42页 |
| (二) “意”的 “志”向 | 第42-45页 |
| 第二节 “心性”论——儒家的 “心”学 | 第45-51页 |
| (一) “即生言性”:荀子的认知主体维度 | 第45-48页 |
| (二) “即心言性”:孟子的伦理主体维度 | 第48-51页 |
| 第三节 “道心”论——道家的 “心”学 | 第51-56页 |
| (一)合 “心”于 “道”:庄子的心智主体维度 | 第51-53页 |
| (二) “虚心”以 “游”:庄子的审美主体维度 | 第53-56页 |
| 第三章 “意”:超越 “象”外 | 第56-72页 |
| 第一节 “立象”的思想传统 | 第56-60页 |
| (一) “观物取象”:意义的摄取 | 第56-58页 |
| (二) “立象尽意”:意义的表达 | 第58-60页 |
| 第二节 “意象”的理论思辨 | 第60-67页 |
| (一)玄学: “言象意”的序列组合 | 第60-64页 |
| (二)佛学: “意象”的语义建构 | 第64-67页 |
| 第三节 “象外”的审美超越 | 第67-72页 |
| (一)比较文化语境中的 “象外” | 第67-69页 |
| (二)艺术理论语境中的 “象外” | 第69-72页 |
| 结语 | 第72-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77-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