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悬索桥概述 | 第10-18页 |
1.1.1 悬索桥发展概述 | 第10-13页 |
1.1.2 山区悬索桥的发展 | 第13-17页 |
1.1.3 山区悬索桥加劲梁型式 | 第17-18页 |
1.2 悬索桥设计计算理论 | 第18-20页 |
1.2.1 弹性理论阶段 | 第18-19页 |
1.2.2 挠度理论阶段 | 第19页 |
1.2.3 有限位移理论阶段 | 第19-20页 |
1.3 本文研究背景及内容 | 第20-23页 |
1.3.1 本文研究背景 | 第20-21页 |
1.3.2 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3.3 本文研究的依托工程 | 第22页 |
1.3.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山区钢箱梁悬索桥制造及施工误差来源 | 第23-29页 |
2.1 山区钢箱加劲梁悬索桥制造施工过程 | 第23-26页 |
2.1.1 锚碇施工 | 第23页 |
2.1.2 主塔施工 | 第23-24页 |
2.1.3 主缆架设施工 | 第24页 |
2.1.4 钢箱加劲梁制作 | 第24-25页 |
2.1.5 钢箱加劲梁架设施工 | 第25-26页 |
2.2 误差来源 | 第26-27页 |
2.2.1 计算模型误差 | 第26页 |
2.2.2 结构构件参数误差 | 第26-27页 |
2.2.3 施工误差 | 第27页 |
2.2.4 测量误差 | 第27页 |
2.4 减小施工误差的方法及措施 | 第27-28页 |
2.4.1 计算模型尽量模拟具体施工实施 | 第28页 |
2.4.2 结构参数的取值尽量接近实际 | 第28页 |
2.4.3 减小施工操作误差和环境条件误差对结构的影响 | 第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施工阶段及成桥状态分析 | 第29-42页 |
3.1 结构初始平衡状态的确定 | 第29页 |
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9-32页 |
3.2.1 成桥阶段有限元模型 | 第29-30页 |
3.2.2 倒拆分析施工模型 | 第30-32页 |
3.3 成桥恒载作用内力及线形 | 第32-36页 |
3.3.1 成桥恒载作用主缆内力 | 第32-33页 |
3.3.2 成桥恒载作用吊杆轴力 | 第33-34页 |
3.3.3 成桥恒载作用主缆线形 | 第34-36页 |
3.4 结构施工阶段控制计算 | 第36-41页 |
3.4.1 主缆无应力长度计算 | 第36-40页 |
3.4.2 空缆线形和主索鞍预偏量计算 | 第40-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结构参数制造及施工误差影响分析 | 第42-74页 |
4.1 加劲梁参数制造误差对结构的影响 | 第42-50页 |
4.1.1 加劲梁参数设计值 | 第42-43页 |
4.1.2 加劲梁重量误差对结构的影响 | 第43-48页 |
4.1.3 加劲梁弹性模量误差对结构的影响 | 第48-50页 |
4.2 主缆参数制造误差对结构的影响 | 第50-59页 |
4.2.1 主缆参数设计值 | 第50页 |
4.2.2 主缆弹性模量误差对结构的影响 | 第50-54页 |
4.2.3 主缆横截面积误差对结构的影响 | 第54-59页 |
4.3 吊杆参数制造误差对结构的影响 | 第59-62页 |
4.3.1 吊杆参数设计值 | 第59页 |
4.3.2 吊杆弹性模量误差对结构的影响 | 第59-60页 |
4.3.3 吊杆横截面积误差对结构的影响 | 第60-62页 |
4.4 主塔施工误差对结构的影响 | 第62-65页 |
4.4.1 主塔标高误差对结构的影响 | 第62-64页 |
4.4.2 主塔偏位对结构的影响 | 第64-65页 |
4.5 索股架设误差对空缆线形的影响 | 第65-67页 |
4.5.1 索股空隙率计算原理 | 第65-66页 |
4.5.2 索股空隙率误差取值 | 第66-67页 |
4.5.3 索股空隙率误差对空缆跨中标高的影响 | 第67页 |
4.6 二期恒载施工误差对结构的影响 | 第67-70页 |
4.6.1 二期恒载取值 | 第67-68页 |
4.6.2 二期恒载误差对结构的影响 | 第68-70页 |
4.7 温度对结构的影响 | 第70-72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五章 施工过程的合理控制 | 第74-80页 |
5.1 施工参数控制 | 第74-75页 |
5.1.1 加劲梁重量 | 第74页 |
5.1.2 主缆弹性模量和横截面积 | 第74-75页 |
5.1.3 主塔、索鞍位置参数 | 第75页 |
5.2 主缆架设施工控制 | 第75-78页 |
5.2.1 主缆无应力下料长度 | 第75-76页 |
5.2.2 主缆架设线形控制 | 第76页 |
5.2.3 基准索股线形控制 | 第76-77页 |
5.2.4 主缆架设控制成果 | 第77-78页 |
5.3 加劲梁架设控制 | 第78-79页 |
5.3.1 主索鞍顶推控制 | 第78页 |
5.3.2 吊杆无应力长度控制 | 第78页 |
5.3.3 加劲梁标高控制 | 第78-7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6.1 结论 | 第80-81页 |
6.2 展望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5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