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树形结构宽带波束形成器的设计与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3 本文主要贡献 | 第13页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组织安排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波束形成基本理论 | 第15-37页 |
2.1 引言 | 第15页 |
2.2 自适应滤波和LMS算法 | 第15-22页 |
2.2.1 自适应滤波 | 第15-19页 |
2.2.2 最小均方算法 | 第19-22页 |
2.3 阵列天线的统计模型 | 第22-29页 |
2.3.1 前提和假设 | 第22页 |
2.3.2 阵列的概念和参量 | 第22-27页 |
2.3.3 宽带阵列信号模型 | 第27-29页 |
2.4 波束形成技术和算法 | 第29-35页 |
2.4.1 波束形成的原理和准则 | 第29-32页 |
2.4.2 常用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 | 第32-34页 |
2.4.3 Frost波束形成器 | 第34-3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树形宽带波束形成器的结构和算法 | 第37-56页 |
3.1 引言 | 第37页 |
3.2 树形结构简介 | 第37-39页 |
3.2.1 背景技术 | 第37-38页 |
3.2.2 新型结构 | 第38-39页 |
3.2.3 更新方式 | 第39页 |
3.3 算法流程和理论输出SINR分析 | 第39-45页 |
3.3.1 算法流程 | 第40-42页 |
3.3.2 理论输出SINR分析 | 第42-45页 |
3.4 计算复杂度 | 第45-47页 |
3.4.1 计算复杂度 | 第45-46页 |
3.4.2 树形结构计算复杂度 | 第46-47页 |
3.5 对导向矢量误差的鲁棒性分析 | 第47-50页 |
3.6 性能分析及仿真 | 第50-55页 |
3.6.1 存在单一窄带源干扰 | 第50-51页 |
3.6.2 存在单一宽带源干扰 | 第51-53页 |
3.6.3 存在双宽带源干扰 | 第53-55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改进的树形宽带波束形成器的结构和算法 | 第56-71页 |
4.1 引言 | 第56页 |
4.2 改进的树形结构和算法流程 | 第56-59页 |
4.2.1 改进的树形结构 | 第56-57页 |
4.2.2 算法流程 | 第57-59页 |
4.3 计算复杂度和理论输出SINR分析 | 第59-64页 |
4.3.1 计算复杂度 | 第59-61页 |
4.3.2 理论输出SINR分析 | 第61-64页 |
4.4 性能分析及仿真 | 第64-70页 |
4.4.1 存在单一窄带源干扰 | 第64-65页 |
4.4.2 存在单一宽带源干扰 | 第65-67页 |
4.4.3 存在双宽带源干扰 | 第67-68页 |
4.4.4 两种树形结构SINR对比 | 第68-7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第71-73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71-72页 |
5.2 未来展望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