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引言 | 第11-13页 |
1.2 汽油机效率的提升及泵气损失 | 第13-17页 |
1.2.1 汽油机效率提升的新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2.2 汽油机泵气损失 | 第15-17页 |
1.3 可变气门驱动及无节气门负荷控制现状 | 第17-23页 |
1.3.1 可变气门技术发展及现状 | 第17-21页 |
1.3.2 汽油机无节气门负荷控制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3-25页 |
第2章 GT-Power仿真模型的建立及模型验证 | 第25-37页 |
2.1 引言 | 第25-26页 |
2.2 直喷汽油机仿真模型的搭建 | 第26-34页 |
2.2.1 环境参数及进排气管路设置 | 第26-28页 |
2.2.2 进、排气门阀的设置 | 第28-30页 |
2.2.3 喷油器的选取 | 第30-31页 |
2.2.4 气缸模块的设定 | 第31-34页 |
2.2.5 发动机整机模型 | 第34页 |
2.3 模型验证 | 第34-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无节气门负荷控制对直喷汽油机性能影响 | 第37-65页 |
3.1 无节气门负荷控制方式 | 第37-39页 |
3.2 不同无节气门负荷控制方式对泵气损失的影响 | 第39-48页 |
3.2.1 无节气门负荷控制方式对泵气损失的影响示功图分析 | 第40-43页 |
3.2.2 不同负荷下无节气门负荷控制方式对泵气损失的影响 | 第43-46页 |
3.2.3 全工况无节气门负荷控制方式对泵气损失降低map | 第46-48页 |
3.3 不同无节气门负荷控制方式对工质进气流速影响 | 第48-50页 |
3.4 无节气门负荷控制方式对发动机燃烧特性影响 | 第50-56页 |
3.4.1 不同负荷控制方式对滞燃期及燃烧持续期的影响 | 第51-53页 |
3.4.2 不同负荷下无节气门负荷控制方式对滞燃期及燃烧持续期影响 | 第53-56页 |
3.5 无节气门负荷方式控制对发动机燃油经济性影响 | 第56-63页 |
3.5.1 无节气门负荷控制方式对燃油经济性影响 | 第56-61页 |
3.5.2 全工况无节气门负荷控制方式燃油经济性提升map | 第61-6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4章 无节气门负荷控制缸内气流运动特性研究 | 第65-81页 |
4.1 三维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65-68页 |
4.1.1 计算网格的划分 | 第65-67页 |
4.1.2 计算模型的选取 | 第67-68页 |
4.1.3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 第68页 |
4.2 不同负荷控制方式对缸内滚流的影响 | 第68-73页 |
4.2.1 不同负荷控制方式缸内纵向截面速度场分析 | 第69-72页 |
4.2.2 不同负荷控制方式对滚流比的影响 | 第72-73页 |
4.3 不同负荷控制方式对缸内涡流运动的影响 | 第73-77页 |
4.3.1 不同负荷控制方式缸内横向截面速度场分析 | 第74-76页 |
4.3.2 不同负荷控制方式对涡流比的影响 | 第76-77页 |
4.4 不同负荷控制方式对缸内湍流运动的影响 | 第77-79页 |
4.4.1 不同负荷控制方式对缸内湍流强度的影响 | 第77-78页 |
4.4.2 不同负荷控制方式的湍动能分布 | 第78-7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5章 全文总结 | 第81-85页 |
5.1 工作总结 | 第81-83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1页 |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91-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