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信息技术对社区社会资本的影响机制及政策探讨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4页
        1.1.1 新型城镇化推进社区规划建设转型第10-11页
        1.1.2 中国已经进入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期第11页
        1.1.3 信息化加速改变居民生活方式第11-12页
        1.1.4 智慧社区建设全面推进第12-14页
    1.2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2.1 理论意义第14页
        1.2.2 实践意义第14-15页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第15-17页
        1.3.1 相关概念界定第15-17页
        1.3.2 研究对象第17页
        1.3.3 研究方法第17页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第17-19页
        1.4.1 研究内容第17页
        1.4.2 研究框架第17-19页
第二章 相关研究理论综述第19-27页
    2.1 社区社会资本内涵及测度方法第19-23页
        2.1.1 社区社会资本的内涵第19页
        2.1.2 社区社会资本的功能第19-20页
        2.1.3 社区社会资本的测度第20-23页
    2.2 社区社会资本的演变第23-24页
        2.2.1 国外社区社会资本的演变第23页
        2.2.2 国内社区社会资本的演变第23-24页
    2.3 社会资本的影响因素第24-26页
        2.3.1 信息技术与社区社会资本第24-25页
        2.3.2 建成环境与社区社会资本第25-26页
    2.4 研究述评第26-27页
第三章 研究构思与数据获取第27-37页
    3.1 研究区域概况第27-28页
    3.2 结构方程模型思想与方法第28-30页
        3.2.1 模型基础第28-29页
        3.2.2 理论假设第29-30页
    3.3 模型初建与变量选取第30-34页
        3.3.1 潜在变量选取第30-31页
        3.3.2 结构关系假设第31-32页
        3.3.3 可测变量建立第32-34页
    3.4 数据来源第34-37页
        3.4.1 数据来源第34-35页
        3.4.2 基本数据第35-37页
第四章 社区社会资本现状特征第37-52页
    4.1 社区社会资本现状特征第37-47页
        4.1.1 社区社会网络第37-39页
        4.1.2 社区社会支持第39-41页
        4.1.3 社区信任第41-42页
        4.1.4 社区参与第42-44页
        4.1.5 社区凝聚力第44-46页
        4.1.6 社区归属感第46-47页
    4.2 其它变量的现状特征第47-50页
        4.2.1 信息技术使用情况第47-49页
        4.2.2 建成环境满意度第49-50页
    4.3 本章小结第50-52页
        4.3.1 社区社会资本水平普遍有待提高第50-51页
        4.3.2 不同类型社区的居民在信息技术使用与社区社会资本存在差异第51-52页
第五章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信息技术对社区社会资本影响要素分析第52-67页
    5.1 信度、效度分析第52-56页
        5.1.1 信度分析第52页
        5.1.2 效度分析第52-56页
    5.2 结构方程模型构建第56-58页
        5.2.1 模型初步构建第56-57页
        5.2.2 模型解释第57-58页
    5.3 模型拟合与修正第58-60页
        5.3.1 模型检验第58-59页
        5.3.2 模型修正第59-60页
    5.4 模型路径分析与评价第60-65页
        5.4.1 居民信息技术使用内部关系分析第62页
        5.4.2 社区社会资本影响因素第62-64页
        5.4.3 社区社会资本内部关系分析第64-65页
    5.5 本章小结第65-67页
第六章 社会资本视角下社区规划建设的探讨第67-71页
    6.1 构建以人为本的规划体系,丰富社区规划内容第67-68页
        6.1.1 完善规划内容,明确社区规划的框架第67页
        6.1.2 推进社区规划师制度,鼓励多方参与社区规划第67-68页
    6.2 完善社区服务平台,提升居民办事满意度第68页
        6.2.1 提升公共服务,提高办事效率第68页
        6.2.2 整合市场资源,优化商业服务第68页
    6.3 拓宽社区参与渠道,提升社区治理水平第68-70页
        6.3.1 实现精细化管理,维护安全环境第69页
        6.3.2 鼓励社区参与,拓宽参与渠道第69页
        6.3.3 创新治理模式,实现“多元共治”第69-70页
    6.4 完善虚拟交往平台,打造和谐社区文化第70-71页
        6.4.1 建立虚拟交互平台,加强居民互惠互利第70页
        6.4.2 开展线上活动组织,丰富实体交往行为第70-71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71-73页
    7.1 主要结论第71-72页
    7.2 主要创新点第72页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72-73页
致谢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6页
插图和附表清单第76-78页
附件 调查问卷第78-81页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81-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利用可变气门驱动实现无节气门负荷控制分析
下一篇:光环境设计在老年公寓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