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4页 |
1.1.1 新型城镇化推进社区规划建设转型 | 第10-11页 |
1.1.2 中国已经进入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期 | 第11页 |
1.1.3 信息化加速改变居民生活方式 | 第11-12页 |
1.1.4 智慧社区建设全面推进 | 第12-1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4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4-15页 |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5-17页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1.3.2 研究对象 | 第17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第17-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相关研究理论综述 | 第19-27页 |
2.1 社区社会资本内涵及测度方法 | 第19-23页 |
2.1.1 社区社会资本的内涵 | 第19页 |
2.1.2 社区社会资本的功能 | 第19-20页 |
2.1.3 社区社会资本的测度 | 第20-23页 |
2.2 社区社会资本的演变 | 第23-24页 |
2.2.1 国外社区社会资本的演变 | 第23页 |
2.2.2 国内社区社会资本的演变 | 第23-24页 |
2.3 社会资本的影响因素 | 第24-26页 |
2.3.1 信息技术与社区社会资本 | 第24-25页 |
2.3.2 建成环境与社区社会资本 | 第25-26页 |
2.4 研究述评 | 第26-27页 |
第三章 研究构思与数据获取 | 第27-37页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7-28页 |
3.2 结构方程模型思想与方法 | 第28-30页 |
3.2.1 模型基础 | 第28-29页 |
3.2.2 理论假设 | 第29-30页 |
3.3 模型初建与变量选取 | 第30-34页 |
3.3.1 潜在变量选取 | 第30-31页 |
3.3.2 结构关系假设 | 第31-32页 |
3.3.3 可测变量建立 | 第32-34页 |
3.4 数据来源 | 第34-37页 |
3.4.1 数据来源 | 第34-35页 |
3.4.2 基本数据 | 第35-37页 |
第四章 社区社会资本现状特征 | 第37-52页 |
4.1 社区社会资本现状特征 | 第37-47页 |
4.1.1 社区社会网络 | 第37-39页 |
4.1.2 社区社会支持 | 第39-41页 |
4.1.3 社区信任 | 第41-42页 |
4.1.4 社区参与 | 第42-44页 |
4.1.5 社区凝聚力 | 第44-46页 |
4.1.6 社区归属感 | 第46-47页 |
4.2 其它变量的现状特征 | 第47-50页 |
4.2.1 信息技术使用情况 | 第47-49页 |
4.2.2 建成环境满意度 | 第49-5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4.3.1 社区社会资本水平普遍有待提高 | 第50-51页 |
4.3.2 不同类型社区的居民在信息技术使用与社区社会资本存在差异 | 第51-52页 |
第五章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信息技术对社区社会资本影响要素分析 | 第52-67页 |
5.1 信度、效度分析 | 第52-56页 |
5.1.1 信度分析 | 第52页 |
5.1.2 效度分析 | 第52-56页 |
5.2 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 第56-58页 |
5.2.1 模型初步构建 | 第56-57页 |
5.2.2 模型解释 | 第57-58页 |
5.3 模型拟合与修正 | 第58-60页 |
5.3.1 模型检验 | 第58-59页 |
5.3.2 模型修正 | 第59-60页 |
5.4 模型路径分析与评价 | 第60-65页 |
5.4.1 居民信息技术使用内部关系分析 | 第62页 |
5.4.2 社区社会资本影响因素 | 第62-64页 |
5.4.3 社区社会资本内部关系分析 | 第64-6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六章 社会资本视角下社区规划建设的探讨 | 第67-71页 |
6.1 构建以人为本的规划体系,丰富社区规划内容 | 第67-68页 |
6.1.1 完善规划内容,明确社区规划的框架 | 第67页 |
6.1.2 推进社区规划师制度,鼓励多方参与社区规划 | 第67-68页 |
6.2 完善社区服务平台,提升居民办事满意度 | 第68页 |
6.2.1 提升公共服务,提高办事效率 | 第68页 |
6.2.2 整合市场资源,优化商业服务 | 第68页 |
6.3 拓宽社区参与渠道,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 第68-70页 |
6.3.1 实现精细化管理,维护安全环境 | 第69页 |
6.3.2 鼓励社区参与,拓宽参与渠道 | 第69页 |
6.3.3 创新治理模式,实现“多元共治” | 第69-70页 |
6.4 完善虚拟交往平台,打造和谐社区文化 | 第70-71页 |
6.4.1 建立虚拟交互平台,加强居民互惠互利 | 第70页 |
6.4.2 开展线上活动组织,丰富实体交往行为 | 第70-71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71-72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72页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76-78页 |
附件 调查问卷 | 第78-81页 |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