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引言 | 第10-20页 |
1 星状病毒的病原生物学 | 第10-11页 |
·形态特点 | 第10-11页 |
·理化性质 | 第11页 |
2 星状病毒的基因组 | 第11-12页 |
3 星状病毒的细胞培养 | 第12-13页 |
4 星状病毒的致病性 | 第13-14页 |
5 星状病毒的诊断方法 | 第14-18页 |
·电镜检查 | 第14页 |
·病毒分离 | 第14-15页 |
·免疫学检测技术 | 第15页 |
·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 第15页 |
·实时荧光定量 PCR | 第15-18页 |
6 本研究的背景与目的 | 第18-20页 |
实验一猪星状病毒的分离与纯化 | 第20-3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4页 |
·材料 | 第20-21页 |
·试验动物 | 第20页 |
·试验病料 | 第20页 |
·菌种、克隆载体、细胞和血清 | 第20页 |
·试验仪器与设备 | 第20页 |
·试验试剂 | 第20-21页 |
·方法 | 第21-24页 |
·病料的处理 | 第21页 |
·病料中病毒 RNA 的提取 | 第21页 |
·PK-15 细胞培养 | 第21页 |
·病毒的细胞增殖培养 | 第21-22页 |
·细胞中病毒 RNA 的提取 | 第22页 |
·病毒 RT-PCR 检测引物的设计 | 第22页 |
·病毒的 RT-PCR 检测 | 第22-23页 |
·病毒的分离纯化 | 第23页 |
·纯化病毒的电镜观察 | 第23-24页 |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鉴定 | 第24页 |
·纯化病毒半数感染量(TCID50)的测定 | 第24页 |
·动物回归实验 | 第24页 |
2 结果 | 第24-28页 |
·病料中病毒 RNA 的 RT-PCR 检测结果 | 第24-25页 |
·病毒的细胞培养结果 | 第25-26页 |
·细胞中病毒的RT-PCR 检测结果 | 第26页 |
·纯化病毒的电镜观察结果 | 第26-27页 |
·免疫荧光试验结果 | 第27页 |
·纯化病毒半数感染量(TCID50)的测定结果 | 第27-28页 |
·动物实验结果 | 第28页 |
3 讨论 | 第28-30页 |
实验二 猪星状病毒荧光定量 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30-4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9页 |
·材料 | 第30-31页 |
·菌种与载体 | 第30页 |
·主要试剂和培养基 | 第30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30-31页 |
·试验病料 | 第31页 |
·方法 | 第31-39页 |
·引物的设计 | 第31页 |
·病毒RNA 的提取 | 第31-32页 |
·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 第32页 |
·目的片段克隆 | 第32页 |
·重组质粒T 载体的构建 | 第32-33页 |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33-34页 |
·重组质粒pMD-ORF2 的提取 | 第34-35页 |
·重组质粒pMD-ORF2 的鉴定 | 第35页 |
·PastV 荧光定量 PCR 方法的建立 | 第35-39页 |
2 结果 | 第39-44页 |
·ORF2 基因的 PCR 扩增 | 第39页 |
·重组质粒双酶切鉴定结果 | 第39-40页 |
·重组质粒pMD-ORF2 浓度测定结果 | 第40页 |
·荧光定量 PCR 反应体系引物浓度的优化结果 | 第40页 |
·荧光定量 PCR 反应体系退火温度的优化结果 | 第40-41页 |
·荧光定量 PCR 的标准曲线 | 第41-42页 |
·敏感性检测结果 | 第42-43页 |
·特异性检测结果 | 第43页 |
·重复性试验结果 | 第43-44页 |
·样品检测结果 | 第44页 |
3 讨论 | 第44-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作者简介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