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3.1 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2章 行政犯的概念与特征 | 第17-24页 |
2.1 行政犯的概念 | 第17-20页 |
2.1.1 行政犯概念的源起与发展 | 第17页 |
2.1.2 我国学界关于行政犯概念的界定 | 第17-19页 |
2.1.3 本文关于行政犯概念的界定 | 第19-20页 |
2.2 行政犯的特征 | 第20-24页 |
2.2.1 违法的双重性 | 第20-21页 |
2.2.2 法律责任的双重性 | 第21-22页 |
2.2.3 较弱的反伦理道德性 | 第22-23页 |
2.2.4 易变性 | 第23-24页 |
第3章 行政犯的立法模式 | 第24-28页 |
3.1 域外行政犯的主要立法模式 | 第24页 |
3.2 域外行政犯的主要立法模式评析 | 第24-25页 |
3.3 我国行政犯的立法模式 | 第25-28页 |
3.3.1 我国立法上采取了统一刑法典的立法模式 | 第25-26页 |
3.3.2 学界关于行政犯立法模式的构想 | 第26-28页 |
第4章 我国行政犯立法存在的问题 | 第28-37页 |
4.1 刑法典的稳定性难以与行政犯的易变性相适应 | 第28-29页 |
4.2 行政犯与行政违法行为界限不明 | 第29-30页 |
4.3 前置性行政法规范范围不明 | 第30-33页 |
4.3.1 前置性行政法规范的范围模糊 | 第30-32页 |
4.3.2 前置性行政法规范缺失 | 第32-33页 |
4.4 行政法规范与刑法规范衔接存在断层 | 第33-37页 |
4.4.1 刑法规定与行政法规范不一致 | 第33-34页 |
4.4.2 行政法规范中的附属刑事责任条款难以发挥作用 | 第34-35页 |
4.4.3 对行政犯的双重法律责任规定不完善 | 第35-37页 |
第5章 行政犯的立法完善建议 | 第37-45页 |
5.1 完善行政犯立法的建议 | 第37-40页 |
5.1.1 采取独立分散的立法模式 | 第37-38页 |
5.1.2 行政违法行为犯罪化须遵循谦抑性原则 | 第38-39页 |
5.1.3 促进行政法规范与刑法规范的有效衔接 | 第39页 |
5.1.4 完善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的衔接 | 第39-40页 |
5.2 行政犯立法问题解决前的司法弥补 | 第40-45页 |
5.2.1 严格按照刑法上的犯罪构成要件认定行政犯 | 第40-41页 |
5.2.2 从犯罪数额、危害结果、情节上综合考量 | 第41-42页 |
5.2.3 落实行政犯的双重法律责任 | 第42-45页 |
结论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