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故意伤害致死案件中因果关系认定的研究意义 | 第13-19页 |
第一节 实践意义 | 第13-15页 |
第二节 理论意义 | 第15-19页 |
一、直接研究方式的优势及其限度 | 第15-16页 |
二、间接研究方式的优势及其限度 | 第16-17页 |
三、从单一研究模式到类型化的转变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理想类型的双重合理性 | 第19-21页 |
第一节 实证性:理想类型与故意伤害致死的因果关系的特性契合 | 第19页 |
第二节 结构性:理想类型与故意伤害致死的方法相契合 | 第19-21页 |
第三章 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理想类型及其因果关系的认定 | 第21-30页 |
第一节 主观与客观:分类标准的合理性 | 第21-24页 |
一、故意伤害致死的内生要求 | 第21-22页 |
二、刑法行为的外在要求 | 第22-23页 |
三、因果关系的维度要求 | 第23-24页 |
第二节 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理想类型的建构 | 第24-30页 |
一、积极故意与消极故意:主观维度的类型 | 第24-25页 |
二、直接死亡与间接死亡:客观维度的类型 | 第25-26页 |
三、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案件的理想类型及其内涵 | 第26-30页 |
第四章 故意伤害致人死亡因果关系的认定:实践应用 | 第30-44页 |
第一节 积极故意致直接死亡的因果关系 | 第30-33页 |
第二节 积极故意致间接死亡的因果关系 | 第33-36页 |
第三节 消极故意致直接死亡的因果关系 | 第36-38页 |
第四节 消极故意致间接死亡的因果关系 | 第38-44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44-47页 |
第一节 明确“真问题” | 第44-45页 |
第二节 故意伤害致死类型化的延伸意义 | 第45页 |
第三节 再提理想类型研究模式的必要性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8页 |
后记(致谢) | 第48-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