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论 | 第8-13页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8页 |
(二)研究现状与综述 | 第8-11页 |
1.“德法兼济”的研究 | 第9-10页 |
2.乡村治理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四)重点难点及创新、不足之处 | 第12-13页 |
一、“德法兼济”与乡村治理的相互关系及现实意义 | 第13-19页 |
(一)基本内涵 | 第13-15页 |
1.德法兼济 | 第13-14页 |
2.乡村治理 | 第14-15页 |
3.小结 | 第15页 |
(二)相互关系 | 第15-17页 |
1.理论发展与实践运用的关系 | 第15-16页 |
2.德法兼治与乡村自治的关系 | 第16页 |
3.历史传承与现代创新的关系 | 第16-17页 |
(三)现实意义 | 第17-19页 |
1.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重要支撑 | 第17页 |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 | 第17-18页 |
3.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 第18-19页 |
二、“德法兼济”思想的中国化发展 | 第19-26页 |
(一)中国共产党人“德法兼济”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19-22页 |
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关于“道德”“法律”的相关论述 | 第19-20页 |
2.我国传统的“德法并举”思想 | 第20-21页 |
3.早期西方的“德”“法”思想 | 第21-22页 |
(二)中国共产党人“德法兼济”思想的主要观点 | 第22-24页 |
1.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并抓 | 第22页 |
2.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举 | 第22-23页 |
3.法安天下与德润人心兼济 | 第23-24页 |
(三)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三、当下我国乡村治理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 第26-33页 |
(一)治理困境 | 第26-29页 |
1.乡村“空心化”,自治主体缺位 | 第26-27页 |
2.关系“利益化”,德治约束式微 | 第27-28页 |
3.矛盾“复杂化”,法治保障不健全 | 第28-29页 |
(二)面临挑战 | 第29-32页 |
1.党支部涣散弱化党的领导 | 第29-30页 |
2.宗族恶势力阻碍乡村自治 | 第30-31页 |
3.基层“微腐败”侵蚀群众基础 | 第31-32页 |
(三)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四、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路径 | 第33-46页 |
(一)深刻认识“德法兼济”指导乡村治理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 第33-36页 |
1.深挖“德法兼济”指导乡村治理的理论价值 | 第33-35页 |
2.强化“德法兼济”推进乡村治理的实践认识 | 第35-36页 |
(二)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实践体系 | 第36-41页 |
1.以自治为核心,树立乡村治理新理念 | 第36-37页 |
2.以法治为保障,培育乡村社会新思维 | 第37-39页 |
3.以德治为支撑,重塑乡村社会新礼俗 | 第39-40页 |
4.以文化为根本,建设和谐美丽新乡村 | 第40-41页 |
(三)构建“德法兼济”与乡村自治长效结合的落实保障机制 | 第41-46页 |
1.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常态化的宣传教育机制 | 第41-42页 |
2.坚持村民自治,建立长效化的多主体参与机制 | 第42-43页 |
3.坚持党的领导,构建多元化的民主协商机制 | 第43-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