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理学论文

独脚金内酯在CO2加富及菌根真菌促进磷吸收中的作用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缩略词表第11-15页
第一章 前言第15-29页
    1 CO_2浓度上升对园艺作物的影响第15-19页
        1.1 CO_2浓度上升与气候变化第15-16页
        1.2 CO_2加富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第16-19页
    2 菌根简介第19-23页
        2.1 菌根真菌与植物的共生第20页
        2.2 菌根真菌对宿主植物磷吸收的影响第20-23页
    3 独脚金内酯简介第23-25页
        3.1 独角金内酯的结构和功能第24页
        3.2 独角金内酯的分布与进化第24-25页
        3.3 独角金内酯的应用第25页
    4 植物磷吸收及转运简介第25-27页
        4.1 植物对磷元素的吸收第26页
        4.2 植物磷吸收与菌根第26-27页
        4.3 植物体内磷元素的运输第27页
    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7-29页
第二章 低磷环境下CO_2加富对番茄IAA、SLs合成的影响第29-4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0-35页
        1.1 材料培养及处理第30-31页
        1.2 试验方法第31-3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5-40页
        2.1 在不同磷浓度下CO_2加富对番茄植株生长的影响第35-36页
        2.2 CO_2加富对番茄体内P浓度以及含量的影响第36-37页
        2.3 CO_2加富对番茄体内ROS、IAA、SLs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第37-39页
        2.4 CO_2加富和低磷对番茄根中ROS积累和生长素合成的影响第39-40页
        2.5 CO_2加富和低磷对番茄根中磷吸收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第40页
    3 讨论第40-42页
第三章 CO_2加富和菌根对番茄P吸收的影响第42-5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3-46页
        1.1 材料培养及处理第43-44页
        1.2 试验方法第44-4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6-51页
        2.1 CO_2加富与接种菌根对番茄光合速率、氧敏感性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第46-47页
        2.2 CO_2加富和接种菌根真菌对番茄植株磷元素含量的影响第47-48页
        2.3 CO_2加富对菌根真菌生长的影响第48-49页
        2.4 CO_2加富促进菌根真菌生长的机制探索第49-51页
    3 讨论第51-52页
第四章 独脚金内酯合成基因沉默对CO_2加富效果的影响第52-6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3-55页
        1.1 材料培养及处理第53-54页
        1.2 试验方法第54-5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5-59页
        2.1 MAX1、MAX2、CCD7与CCD8基因沉默效率验证第55页
        2.2 MAX1、MAX2、CCD7与CCD8基因沉默对番茄植株长势的影响第55-57页
        2.3 MAX1、MAX2、CCD7与CCD8基因沉默对番茄植株光合速率、氧敏感性和干物质重的影响第57-58页
        2.4 MAX1、MAX2、CCD7与CCD8基因沉默对番茄根系菌根真菌生长的影响第58-59页
        2.5 MAX1、MAX2、CCD7与CCD8基因沉默对番茄植株体内磷含量的影响第59页
    3 讨论第59-61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1-64页
    1 结论第61-62页
        1.1 CO_2加富促进番茄对磷的吸收第61页
        1.2 菌根真菌能够促进番茄对磷的吸收第61页
        1.3 CO_2加富能够促进番茄根系菌根真菌的生长第61-62页
        1.4 CO_2加富促进番茄根系菌根真菌生长与根系独脚金内酯合成有重要联系第62页
    2 展望第62-64页
        2.1 CO_2加富诱导根部ROS上升的机制第62页
        2.2 CO_2加富诱导根部ROS上升的主要部位第62页
        2.3 CO_2加富对番茄植株磷吸收促进作用的机制第62-63页
        2.4 CO_2加富对番茄植株根系菌根真菌生长促进作用的机制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75页
个人简历及发表论文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产胶原酶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其培养优化研究
下一篇:苦苣菜黄网病毒基因组末端顺式作用元件突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