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1 收益管理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2 需求非限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3 座位存量控制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8页 |
1.4 文章技术路线图 | 第18-20页 |
第2章 需求非限化及收益管理概述 | 第20-30页 |
2.1 客运需求非限化概述 | 第20-23页 |
2.1.1 客运需求影响因素 | 第20-21页 |
2.1.2 客运需求分布形式 | 第21-22页 |
2.1.3 客运需求非限化 | 第22-23页 |
2.2 收益管理概述 | 第23-25页 |
2.2.1 收益管理起源及发展 | 第23-24页 |
2.2.2 收益管理内涵 | 第24-25页 |
2.2.3 O&D收益管理 | 第25页 |
2.3 收益管理基本方法 | 第25-29页 |
2.3.1 需求预测 | 第26-27页 |
2.3.2 差别定价 | 第27-28页 |
2.3.3 存量控制 | 第28-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高铁客运引入收益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 第30-38页 |
3.1 高速铁路客运市场存在的问题 | 第30-32页 |
3.1.1 票额分配角度 | 第30-31页 |
3.1.2 票价制定角度 | 第31-32页 |
3.2 收益管理的适用条件 | 第32-33页 |
3.3 收益管理在高速铁路行业应用的可行性 | 第33-36页 |
3.3.1 高铁客运与航空客运相似性 | 第33-34页 |
3.3.2 收益管理在国外高铁中的应用 | 第34页 |
3.3.3 收益管理在我国高铁客运中的应用 | 第34-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4章 高速铁路客运需求非限化研究 | 第38-62页 |
4.1 需求非限化估计及算法 | 第41-43页 |
4.1.1 预售期内高速铁路客运需求非限化估计概述 | 第41-42页 |
4.1.2 需求非限化估计算法 | 第42-43页 |
4.2 高铁客运需求非限化模型 | 第43-48页 |
4.2.1 模型符号含义 | 第43-44页 |
4.2.2 基于正态分布的非限化需求估计模型 | 第44-48页 |
4.3 非限化模型求解及算例分析 | 第48-51页 |
4.3.1 EM算法求解流程 | 第48-49页 |
4.3.2 问题描述 | 第49-50页 |
4.3.3 算例分析 | 第50-51页 |
4.4 高铁不同OD区段需求预测 | 第51-60页 |
4.4.1 需求预测方法 | 第51-54页 |
4.4.2 灰色神经网络需求预测模型 | 第54-58页 |
4.4.3 模型求解算法 | 第58-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5章 高速铁路O&D票额分配模型研究 | 第62-88页 |
5.1 存量控制及票额分配概述 | 第63-69页 |
5.1.1 存量控制 | 第63-67页 |
5.1.2 铁路票额分配 | 第67-69页 |
5.2 航空O&D存量控制模型 | 第69-72页 |
5.2.1 航空O&D收益管理系统概述 | 第69-70页 |
5.2.2 航空存量控制模型 | 第70-72页 |
5.3 高速铁路单列车O&D票额分配模型 | 第72-75页 |
5.3.1 O&D票额精确预分模型 | 第72-74页 |
5.3.2 O&D票额模糊预分模型 | 第74-75页 |
5.4 票额分配模型求解 | 第75-78页 |
5.4.1 粒子群算法(PSO)概述 | 第75-77页 |
5.4.2 模型求解过程 | 第77-78页 |
5.5 武广高铁实证分析 | 第78-87页 |
5.5.1 武广高铁情况简介 | 第78-79页 |
5.5.2 数据来源说明 | 第79-81页 |
5.5.3 需求非限化及客运需求预测 | 第81-85页 |
5.5.4 票额分配模型应用及结果分析 | 第85-8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第88-90页 |
6.1 论文主要结论 | 第88页 |
6.2 研究局限及展望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3-9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