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深水半潜式平台复合锚泊定位系统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半潜式平台的频域响应分析 | 第16-27页 |
2.1 平台的基本参数及坐标系选取 | 第16-17页 |
2.1.1 平台坐标系选取 | 第16页 |
2.1.2 平台的基本参数 | 第16-17页 |
2.2 建模软件选择及建模结果 | 第17页 |
2.3 半潜式平台动力特性研究 | 第17-26页 |
2.3.1 半潜式平台水动力模型 | 第17-19页 |
2.3.2 计算软件选择 | 第19-20页 |
2.3.3 半潜式平台服役工况 | 第20页 |
2.3.4 计算步骤 | 第20-21页 |
2.3.5 半潜式平台频域响应计算结果分析 | 第21-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半潜式平台锚泊系统计算 | 第27-41页 |
3.1 锚泊线计算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7-30页 |
3.2 锚链刚度分析 | 第30-36页 |
3.2.1 链态变化 | 第30-33页 |
3.2.2 单链的链端刚度 | 第33-36页 |
3.3 浮式平台锚泊参数计算软件开发 | 第36-40页 |
3.3.1 开发计算软件的意义 | 第36页 |
3.3.2 计算软件的开发 | 第36-38页 |
3.3.3 算例 | 第38-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半潜式平台复合锚泊系统耦合动力响应分析 | 第41-64页 |
4.1 耦合动力响应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41-49页 |
4.1.1 海洋环境模型建立 | 第42页 |
4.1.2 浮体模型建立 | 第42-45页 |
4.1.3 锚线及边界条件的设定 | 第45-48页 |
4.1.4 耦合分析设定 | 第48-49页 |
4.2 时域计算结果分析 | 第49-62页 |
4.2.1 结果分析 | 第49-52页 |
4.2.2 串联浮筒系统结果分析 | 第52-57页 |
4.2.3 增加垂直锚泊系统后结果分析 | 第57-6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五章 复合锚泊系统设计 | 第64-77页 |
5.1 复合锚泊系统 | 第64-66页 |
5.2 系泊缆张力倾角对系统响应的影响 | 第66-69页 |
5.3 系泊缆缆绳数目对系统响应的影响 | 第69-73页 |
5.4 系泊缆布缆角对系统响应的影响 | 第73-7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六章 半潜式平台的疲劳损伤计算 | 第77-92页 |
6.1 波浪载荷统计预报 | 第77-78页 |
6.1.1 随机波与波浪谱 | 第77页 |
6.1.2 载荷与运动响应传递函数 | 第77页 |
6.1.3 波浪散布图 | 第77-78页 |
6.1.4 短期预报 | 第78页 |
6.1.5 长期预报 | 第78页 |
6.2 总体强度分析 | 第78-81页 |
6.2.1 模型的建立 | 第79页 |
6.2.2 载荷的计算 | 第79-80页 |
6.2.3 瞬态分析及结果 | 第80-81页 |
6.3 疲劳损伤理论 | 第81-86页 |
6.3.1 雨流计数法 | 第81-83页 |
6.3.2 疲劳累积损伤模型 | 第83-84页 |
6.3.3 S-N曲线 | 第84-86页 |
6.4 疲劳损伤计算 | 第86-91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七章 漂移补偿系统的设计 | 第92-102页 |
7.1 漂移补偿系统的组成 | 第92-94页 |
7.1.1 测量系统 | 第92-93页 |
7.1.2 控制系统 | 第93-94页 |
7.1.3 动力系统 | 第94页 |
7.1.4 操作系统 | 第94页 |
7.2 定位系统控制技术 | 第94-97页 |
7.3 漂移补偿系统工作原理 | 第97-101页 |
7.3.1 坐标系的建立 | 第97-98页 |
7.3.2 工作原理 | 第98-101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结论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08-109页 |
致谢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