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缩略词表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27页 |
1.1 放线菌简介 | 第13-14页 |
1.2 海洋放线菌简介 | 第14-15页 |
1.3 从海洋样品中筛选放线菌策略 | 第15-16页 |
1.3.1 海洋样品前处理 | 第15页 |
1.3.2 筛选海洋放线菌时培养基的选择 | 第15-16页 |
1.4 海洋放线菌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 | 第16-17页 |
1.5 筛选放线菌来源的天然产物的策略 | 第17-24页 |
1.5.1 调控基因激活沉默基因簇 | 第18-20页 |
1.5.2 药物靶标筛选 | 第20-21页 |
1.5.3 转录组信息挖掘策略 | 第21页 |
1.5.4 基因组信息挖掘 | 第21-23页 |
1.5.5 基因异源表达策略 | 第23-24页 |
1.6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4-27页 |
1.6.1 本课题研究目的 | 第24-25页 |
1.6.2 本课题研究意义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7-41页 |
2.1 海洋泥样信息 | 第27页 |
2.2 菌株 | 第27-28页 |
2.3 质粒 | 第28页 |
2.4 培养基与试剂 | 第28-31页 |
2.4.1 培养基 | 第28-30页 |
2.4.2 试剂 | 第30-31页 |
2.5 实验方法 | 第31-41页 |
2.5.1 菌种的培养及保藏 | 第31-32页 |
2.5.1.1 细菌的培养和保藏 | 第31-32页 |
2.5.1.2 链霉菌的培养和保藏 | 第32页 |
2.5.1.3 真菌的培养和保藏 | 第32页 |
2.5.2 从海洋土壤中筛选链霉菌 | 第32页 |
2.5.3 对获得的放线菌进行16s rDNA检测 | 第32-33页 |
2.5.4 生物活性测定 | 第33页 |
2.5.4.1 以红酵母、白假丝酵母为指示菌的生测 | 第33页 |
2.5.4.2 以DH5α、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蕈状芽孢杆菌、耻垢分支杆菌为指示菌的生测 | 第33页 |
2.5.4.3 以玉米小斑菌为指示菌做生测 | 第33页 |
2.5.5 链霉菌基因组提取(孢子提取法) | 第33页 |
2.5.6 大肠杆菌质粒的提取 | 第33-34页 |
2.5.7 DNA片段回收 | 第34页 |
2.5.8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4-35页 |
2.5.9 将构建的质粒转化入E.coli感受态细胞中 | 第35页 |
2.5.10 链霉菌与大肠杆菌的属间接合转移 | 第35页 |
2.5.11 构建链霉菌基因组cosmid文库 | 第35-39页 |
2.5.11.1 提取基因组DNA | 第35-36页 |
2.5.11.2 基因组DNA酶切 | 第36-37页 |
2.5.11.3 质粒载体的制备 | 第37-38页 |
2.5.11.4 对连接产物进行包装 | 第38页 |
2.5.11.5 包装产物的转染 | 第38-39页 |
2.5.12 阳性克隆的发酵及HPLC分析 | 第39-41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41-57页 |
3.1 海洋放线菌的分离 | 第41页 |
3.2 比较各菌株在不同培养基上的产孢情况 | 第41-43页 |
3.3 生物活性测定 | 第43-45页 |
3.4 链霉菌42 | 第45-46页 |
3.5 链霉菌42 | 第46-47页 |
3.6 接合转移子的生物活性测定 | 第47-49页 |
3.7 42 | 第49-50页 |
3.8 42 | 第50-51页 |
3.9 M1152/42 | 第51-57页 |
3.9.1 M1152/42 | 第51-53页 |
3.9.2 利用LC-MS对M1152/42 | 第53-55页 |
3.9.3 利用LC-MS对M1152/42 | 第55-57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7-59页 |
4.1 工作总结 | 第57-58页 |
4.1.1 从海洋泥样中筛选放线菌 | 第57页 |
4.1.2 选用链霉菌42 | 第57-58页 |
4.1.3 对42 | 第58页 |
4.2 工作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