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绿化规划论文--绿化系统规划论文--城乡各类型绿化地规划论文

基于地域文化的线性绿地景观设计--以海宁尖山新区新城路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绪论第10-14页
    1.1 选题背景第10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0-11页
    1.3 相关概念界定第11-12页
        1.3.1 地域文化第11页
        1.3.2 线性绿地第11-12页
    1.4 研究方法第12-13页
        1.4.1 文献收集法第12页
        1.4.2 实地调查法第12页
        1.4.3 动态分析法第12-13页
    1.5 技术路线第13-14页
2 研究综述第14-24页
    2.1 相关概念解析第14-16页
        2.1.1 地域文化相关概念第14页
            2.1.1.1 文化第14页
            2.1.1.2 地域文化第14页
        2.1.2 线性绿地相关概念第14-16页
            2.1.2.1 带状公园第14-15页
            2.1.2.2 带状绿地第15页
            2.1.2.3 线性空间第15页
            2.1.2.4 绿道第15-16页
    2.2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6-21页
        2.2.1 国外研究动态第16-19页
            2.2.1.1 地域文化研究第16页
            2.2.1.2 线性绿地研究第16-19页
        2.2.2 国内研究动态第19-20页
            2.2.2.1 地域文化研究第19页
            2.2.2.2 线性绿地研究第19-20页
        2.2.3 国内外研究动态总结第20-21页
    2.3 经典案例研究第21-24页
        2.3.1 日本札幌大通公园第21-22页
            2.3.1.1 案例概述第21页
            2.3.1.2 特色解析第21页
            2.3.1.3 结论与启示第21-22页
        2.3.2 东台通榆河景观风光带第22-24页
            2.3.2.1 案例概述第22-23页
            2.3.2.2 特色解析第23页
            2.3.2.3 结论与启示第23-24页
3 基于地域文化的线性绿地理论研究与设计策略第24-34页
    3.1 基于地域文化的线性绿地理论研究第24-26页
        3.1.1 地域文化相关理论研究第24-25页
            3.1.1.1 文脉延续理论第24页
            3.1.1.2 场地精神理论第24页
            3.1.1.3 符号学理论第24页
            3.1.1.4 批判的地域文化主义论第24-25页
        3.1.2 线性绿地相关理论研究第25-26页
            3.1.2.1 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第25-26页
            3.1.2.2 景观生态学理论第26页
            3.1.2.3 绿道研究理论第26页
    3.2 基于地域文化的线性绿地设计策略第26-34页
        3.2.1 基于地域文化的线性绿地景观设计影响因素第26-30页
            3.2.1.1 人文因素第26-29页
            3.2.1.2 自然因素第29-30页
        3.2.2 基于地域文化的线性绿地景观设计原则第30-31页
            3.2.2.1 生态保护原则第30页
            3.2.2.2 以人为本原则第30页
            3.2.2.3 文化传承原则第30页
            3.2.2.4 安全性原则第30页
            3.2.2.5 美观性原则第30-31页
            3.2.2.6 教育性原则第31页
        3.2.3 基于地域文化的线性绿地设计表现手法第31-32页
            3.2.3.1 保留与重塑第31页
            3.2.3.2 抽象与简化第31-32页
            3.2.3.3 融合与创新第32页
        3.2.4 基于地域文化的线性绿地设计表现载体第32-34页
            3.2.4.1 软质景观要素地域文化表达第32页
            3.2.4.2 硬质景观要素地域文化表达第32-34页
4 研究对象现状概述第34-39页
    4.1 项目概况第34-37页
        4.1.1 基础分析第34页
        4.1.2 上位规划解读第34-36页
            4.1.2.1 规划原则第34-35页
            4.1.2.2 性质与定位目标第35页
            4.1.2.3 发展战略第35页
            4.1.2.4 总体功能结构第35页
            4.1.2.5 产业导向第35-36页
            4.1.2.6 居住生活片区、总部基地片区规划指引第36页
        4.1.3 项目设计范围第36-37页
        4.1.4 项目优势与不足第37页
    4.2 线性绿地地域文化性的提出与运用价值第37-39页
        4.2.1 地域文化性的提出第37页
        4.2.2 地域文化的运用价值第37-39页
5 海宁尖山新区新城路线性绿地景观设计第39-60页
    5.1 地域文化发掘与提炼第39-41页
        5.1.1 潮文化第39页
        5.1.2 围垦文化第39-40页
        5.1.3 名人文化第40-41页
        5.1.4 历史文化第41页
    5.2 地域文化设计表现第41-42页
        5.2.1 表现手法第41-42页
            5.2.1.1 保留与重塑第41页
            5.2.1.2 抽象与简化第41页
            5.2.1.3 融合与创新第41-42页
        5.2.2 表现载体第42页
            5.2.2.1 软质景观要素地域文化表达第42页
            5.2.2.2 硬质景观要素地域文化表达第42页
    5.3 地域文化景观设计第42-60页
        5.3.1 设计目标第42页
        5.3.2 设计原则第42-43页
            5.3.2.1 时代性原则第42-43页
            5.3.2.2 地域性原则第43页
            5.3.2.3 景观延续性原则第43页
            5.3.2.4 系统性原则第43页
            5.3.2.5 以人文本原则第43页
        5.3.3 设计主题第43-44页
        5.3.4 设计定位第44页
            5.3.4.1 新城过渡门户区——潮文化、山水文化第44页
            5.3.4.2 新城活力展示区——潮文化、围垦文化、名人文化第44页
            5.3.4.3 生态衔接延伸区——历史文化第44页
        5.3.5 总体设计第44-47页
            5.3.5.1 设计结构阐释第44-45页
            5.3.5.2 功能分区第45-46页
            5.3.5.3 节点布局第46页
            5.3.5.4 文化游览路线第46-47页
        5.3.6 文化景点设计第47-54页
            5.3.6.1 城区过渡门户区第47-49页
            5.3.6.2 新城活力展示区第49-53页
            5.3.6.3 生态衔接延伸区第53-54页
        5.3.7 专项设计第54-60页
            5.3.7.1 道路交通系统设计第54-55页
            5.3.7.2 绿化设计第55-57页
            5.3.7.3 环境小品设计——潮文化第57-58页
            5.3.7.4 标识导视系统设计——潮文化第58-60页
6 结论第60-61页
    6.1 主要研究成果第60页
    6.2 研究的局限及不足之处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4页
图表索引第64-66页
附录第66-72页
    附录一第66-67页
    附录二第67-68页
    附录三第68-69页
    附录四第69-70页
    附录五第70-71页
    附录六第71-72页
致谢第72-73页
个人简介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海绵城市理论下的城市公园设计中的雨水利用研究--以滁州双洪公园为例
下一篇:生态景观理论视角下关于河道生态景观营建研究--以贵州省紫云县猫营河河道景观提升工程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