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机车工程论文--动车、动车组(动力列车)论文

高铁制动毂三维接触模型及其应力分析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1 引言第10-24页
    1.1 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20页
        1.2.1 轮轴制动装置力学分析方法第11-12页
        1.2.2 制动毂力学分析方法第12-15页
        1.2.3 接触力学理论及实验第15-20页
    1.3 主要内容第20-21页
    1.4 技术路线第21-24页
2 制动毂三维随机接触面模型研究第24-36页
    2.1 制动毂装配结构第24页
    2.2 制动毂三维接触面模型影响因素分析第24-27页
    2.3 制动毂随机点的外轮廓模型第27-30页
        2.3.1 模型的随机函数第27-28页
        2.3.2 制动毂随机点序列第28-29页
        2.3.3 制动毂随机点分布概率分析第29-30页
    2.4 制动毂圆度模型描述第30-35页
        2.4.1 制动毂圆度模型要求第30-31页
        2.4.2 圆度模型插值方法第31-34页
        2.4.3 圆度模型外轮廓曲线描述第34-35页
    2.5 本章小结第35-36页
3 制动毂三维接触配合有限元模型研究第36-50页
    3.1 制动毂三维实体建模及配合第36-37页
    3.2 制动毂配合面三维接触有限元模型第37-46页
        3.2.1 接触面及实体网格划分第37-41页
        3.2.2 接触对描述和实常数第41-44页
        3.2.3 接触面边界条件第44-46页
    3.3 制动毂三维接触建模实例第46-48页
    3.4 本章小结第48-50页
4 制动毂三维接触预应力不均匀分析第50-60页
    4.1 接触预应力分析第50-55页
        4.1.1 接触面预应力计算及不均匀分析第50-51页
        4.1.2 端部接触预应力不均匀分析第51-55页
    4.2 不同公差的接触预应力计算及不均匀分析第55-57页
    4.3 不同过盈量的接触预应力计算及不均匀分析第57-58页
    4.4 本章小结第58-60页
5 运行时三维接触应力及试验分析第60-78页
    5.1 运行时制动毂力学分析第60-61页
    5.2 制动毂动应力计算第61-64页
        5.2.1 制动盘动力学模型及分析第61-62页
        5.2.2 运行时动态合应力第62-63页
        5.2.3 制动毂外载荷设定第63页
        5.2.4 运行时的有限元模型第63-64页
    5.3 运行时的三维接触应力分析第64-67页
        5.3.1 接触面应力不均匀分析第64-66页
        5.3.2 端部接触应力不均匀分析第66-67页
    5.4 基于声发射的制动毂接触应力损伤试验第67-76页
        5.4.1 AE试验总体设计第68-70页
        5.4.2 试验激励加载和测试系统设计第70-71页
        5.4.3 试验及其数据分析第71-76页
    5.5 本章小结第76-78页
6 结论第78-80页
参考文献第80-84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4-88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动力学和结构强度分析的关节连接器载荷识别研究
下一篇:高铁制动盘应力分析及其损伤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