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隧道施工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6页 |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1.2 海内、外突出理论的研究成果及发展方向 | 第14-19页 |
1.2.1 海内、外突出理论研究现实状况 | 第14-17页 |
1.2.2 突出理论的发展状态 | 第17-19页 |
1.3 隧道煤与瓦斯突出防治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3.1 突出隧道预测预报研究现状 | 第20页 |
1.3.2 突出隧道石门揭煤研究现状 | 第20页 |
1.3.3 突出隧道通风与安全监测监控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3.4 突出隧道电气设备与机械防爆研究现状 | 第21页 |
1.4 依托工程及其重难点 | 第21-23页 |
1.4.1 沪昆客专斗磨隧道 | 第21-23页 |
1.4.2 成贵客专高坡隧道 | 第23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5.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第2章 煤与瓦斯突出原理 | 第26-45页 |
2.1 煤与瓦斯突出的力学作用原理 | 第26-36页 |
2.1.1 突出的力学分析 | 第26-30页 |
2.1.2 掌子面揭煤模拟 | 第30-36页 |
2.2 突出前后的瓦斯涌出规律 | 第36-38页 |
2.2.1 突出过程中涌出瓦斯的来源 | 第36-37页 |
2.2.2 突出时抛出煤的瓦斯涌出规律 | 第37-38页 |
2.2.3 隧道瓦斯爆炸条件 | 第38页 |
2.3 突出过程中的爆炸性粉尘规律 | 第38-39页 |
2.3.1 瓦斯突出与粉尘 | 第39页 |
2.3.2 粉尘与冲击波 | 第39页 |
2.4 突出发生后对隧道的影响 | 第39-45页 |
2.4.1 发生后的力学分析 | 第39-43页 |
2.4.2 对隧道结构的影响 | 第43页 |
2.4.3 伴随的其它灾害 | 第43-45页 |
第3章 预测预报与揭煤防突 | 第45-67页 |
3.1 煤与瓦斯突出预测预报 | 第45-53页 |
3.1.1 地质勘察阶段煤与瓦斯突出预测 | 第45-49页 |
3.1.2 隧道施工阶段煤与瓦斯突出预测 | 第49-53页 |
3.2 揭煤防突技术 | 第53-59页 |
3.2.1 掌子面防突措施 | 第53-59页 |
3.2.2 防突措施联合优选 | 第59页 |
3.3 防突效果检验 | 第59-60页 |
3.4 石门揭煤 | 第60-67页 |
3.4.1 揭煤段长度与开挖断面 | 第60-61页 |
3.4.2 揭煤作业流程 | 第61-63页 |
3.4.3 揭煤施工 | 第63-67页 |
第4章 通风排放瓦斯与安全监测监控 | 第67-73页 |
4.1 瓦斯量 | 第67-69页 |
4.2 隧道通风排放瓦斯 | 第69-70页 |
4.3 石门揭煤通风 | 第70页 |
4.4 隧道施工安全监测监控 | 第70-73页 |
4.4.1 安全监测监控系统 | 第70-71页 |
4.4.2 人工巡检及巡检系统 | 第71-73页 |
第5章 电气与机械设备防爆 | 第73-78页 |
5.1 设备防爆原理及选择 | 第73-75页 |
5.1.1 危险场所划分和爆炸性气体释放源等级 | 第73-74页 |
5.1.2 防爆电气设备正确选择的方法 | 第74-75页 |
5.2 供配电 | 第75页 |
5.3 防爆的施工机械 | 第75-77页 |
5.3.1 主动防爆与被动防爆 | 第75-76页 |
5.3.2 电机防爆 | 第76页 |
5.3.3 机械附属设施防爆 | 第76-77页 |
5.4 照明设备及其它需要防爆的设备 | 第77-7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6.1 结论 | 第78页 |
6.2 展望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技工作成果 | 第88-89页 |
学习及工作经历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