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施工论文--施工机械论文

盾构组合刀具工作机理及其切削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9-19页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0-11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5页
        1.3.1 盾构刀具与岩土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第11-14页
        1.3.2 盾构机刀盘刀具设计的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3 地层识别技术的研究现状第15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5-18页
        1.4.1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4.2 技术路线第16-18页
    1.5 本文的创新点第18-19页
第2章 滚刀组合切削性能研究第19-30页
    2.1 岩石的基本性质第19-20页
        2.1.1 岩石的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第19页
        2.1.2 岩石的抗剪强度第19页
        2.1.3 岩石的破坏形式第19-20页
    2.2 组合滚刀破岩的受力分析第20-25页
        2.2.1 Evans预测模型第20-21页
        2.2.2 Roxborough预测模型第21页
        2.2.3 秋三藤三朗预测模型第21-22页
        2.2.4 科罗拉多矿业学院预测模型第22-23页
        2.2.5 滚刀组合回转切削三向力模型第23-25页
    2.3 滚刀破岩体积计算第25-28页
    2.4 滚刀组合破岩比能计算第28页
    2.5 本章小结第28-30页
第三章 滚刀组合切削效率影响因素研究第30-57页
    3.1 ABAQUS软件简介第30-31页
    3.2 滚刀组合破岩机理第31-34页
    3.3 滚刀运动学分析第34-35页
    3.4 滚刀组合破岩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35-41页
        3.4.1 仿真方案的制定第35-37页
        3.4.2 刀具组合破岩有限元模型第37-38页
        3.4.3 刀具材料模型第38页
        3.4.4 岩石材料模型第38-40页
        3.4.5 接触和边界条件的确定第40-41页
    3.5 滚刀组合破岩仿真结果分析第41-53页
        3.5.1 多因素对刀具组合破岩效率的影响规律第43-45页
        3.5.2 单因素对滚刀组合破岩效率的影响规律第45-53页
    3.6 滚刀组合破岩仿真结果与理论模型对比分析第53-56页
        3.6.1 滚刀破岩受力结果与理论模型对比分析第53-54页
        3.6.2 滚刀破岩比能结果与理论模型对比分析第54-56页
    3.7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4章 先行刀与刮刀组合切削效率影响因素研究第57-78页
    4.1 土壤的基本性质第57-58页
        4.1.1 土壤的结构性第57-58页
        4.1.2 土壤的剪胀性第58页
        4.1.3 土壤的流变性第58页
    4.2 切削刀切削土壤的受力分析第58-60页
    4.3 切削刀组合切削机理第60-62页
    4.4 切削刀运动学分析第62-63页
    4.5 有限元模型建立第63-64页
    4.6 结果分析第64-71页
        4.6.1 刀具受力分析第66-67页
        4.6.2 贯入度对切削效率影响分析第67-71页
    4.7 某标段先行刀与刮刀组合切削实例分析第71-73页
        4.7.1 项目概况第71页
        4.7.2 刀盘改进前后工作情况介绍第71-72页
        4.7.3 工程使用结果与仿真结果对比分析第72-73页
    4.8 切削刀数目对切削效率影响分析第73-76页
        4.8.1 刀具数目的确定第73-74页
        4.8.2 利用C第74-76页
    4.9 本章小结第76-78页
第5章 基于神经网络的地层识别研究第78-89页
    5.1 盾构施工参数与地层的对应关系第78-79页
    5.2 基于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的地层模式识别第79-82页
        5.2.1 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结构第79-80页
        5.2.2 误差反向传播学习算法第80-82页
    5.3 用于地层识别的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设计实例第82-88页
        5.3.1 网络层数的选择第82页
        5.3.2 输入层的设计第82-85页
        5.3.3 输出层的设计第85页
        5.3.4 隐层单元数的选择第85-86页
        5.3.5 学习速率第86页
        5.3.6 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地层识别的实现第86-88页
    5.4 本章小结第88-89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89-91页
    6.1 总结第89页
    6.2 后续工作展望第89-91页
致谢第91-92页
参考文献第92-9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第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舟山航运交易平台功能设计、系统构建与政策环境
下一篇:航空发动机双转子轴承试验机的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