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10-17页 |
一、课题来源 | 第10-12页 |
(一)科学革命的探究 | 第10-11页 |
(二)过程哲学的解读 | 第11页 |
(三)循环教学的认识 | 第11页 |
(四)新课改的要求 | 第11-12页 |
(五)生物教学的现状 | 第12页 |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一)研究的目的 | 第12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二)国内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三)现有研究结论及方法评述 | 第15页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一部分 循环教学的相关概述 | 第17-24页 |
1.1 循环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1.1.1 循环学习理论 | 第17-18页 |
1.1.2 循环教学理论 | 第18-19页 |
1.2 循环教学教育价值分析 | 第19-21页 |
1.2.1 循环教学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有积极作用 | 第19页 |
1.2.2 循环教学对规范精确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帮助 | 第19-20页 |
1.2.3 循环教学有助于促进学习共同体的形成 | 第20页 |
1.2.4 循环教学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应用实践能力的发展 | 第20-21页 |
1.2.5 循环教学有助于形成积极地情感态度价值观 | 第21页 |
1.3 循环教学视角下对初中生物教学的反思 | 第21-24页 |
1.3.1 循环教学视角下对学习的反思 | 第22页 |
1.3.2 循环教学视角下对生物教学的反思 | 第22-24页 |
第二部分 循环教学模式下教学策略分析 | 第24-31页 |
2.1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提供学习愿景 | 第24-26页 |
2.1.1 基于生物课程进行学习兴趣的培养 | 第24-25页 |
2.1.2 创设问题情境,形成认知冲突 | 第25-26页 |
2.2 教授生物知识,创建学习共同体 | 第26-28页 |
2.2.1 教授生物知识并进行拓展练习 | 第26-27页 |
2.2.2 组织实施有效的合作学习 | 第27-28页 |
2.3 重视知识迁移运用,并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 第28-29页 |
2.3.1 基于教材分析的实践活动 | 第28-29页 |
2.3.2 基于教学需要的实践活动 | 第29页 |
2.4 基于生物教材的设计,引导学生循环学习 | 第29-31页 |
第三部分 初中生物循环教学策略的实施 | 第31-46页 |
3.1 实验方案设计 | 第31-34页 |
3.1.1 实验目的 | 第31页 |
3.1.2 实验被试的选取 | 第31-32页 |
3.1.3 实验自变量与因变量 | 第32-33页 |
3.1.4 实验实施安排 | 第33-34页 |
3.2 循环教学策略实施案例 | 第34-46页 |
3.2.1 案例一:水中的动物循环教学案例 | 第34-38页 |
3.2.2 案例二:地面上的植物循环教学案例 | 第38-43页 |
3.2.3 案例三:鸟类循环教学案例 | 第43-46页 |
第四部分 实践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46-55页 |
4.1 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46-47页 |
4.2 学生对生物知识掌握的结果与分析 | 第47页 |
4.3 学生合作能力的结果与分析 | 第47-49页 |
4.4 学生知识迁移运用能力的结果与分析 | 第49-50页 |
4.5 学生保护生物资源的结果与分析 | 第50页 |
4.6 实践任务访谈的结果与分析 | 第50-55页 |
4.6.1 实验班完成成果及访谈记录 | 第50-52页 |
4.6.2 对照班作业结果及访谈记录 | 第52-54页 |
4.6.3 实验班与对照班访谈结果对比分析 | 第54-55页 |
第五部分 结论与思考 | 第55-58页 |
5.1 结论 | 第55-56页 |
5.2 反思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61-62页 |
附录1:前测和后测测试卷与问卷编制细目表 | 第62-63页 |
附录2:前测测试卷 | 第63-65页 |
附录3:前测调查问卷 | 第65-67页 |
附录4:后测测试卷 | 第67-72页 |
附录5:后测调查问卷 | 第72-74页 |
附录6:实践任务题及访谈提纲 | 第74-75页 |
后记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