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9页 |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2、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1、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2、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研究思路 | 第17页 |
2、研究方法 | 第17页 |
(四)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17-19页 |
1、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2、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一、师生对话教学手段概述 | 第19-26页 |
(一)师生对话的内涵 | 第19-22页 |
1、对话的内涵 | 第19-20页 |
2、对话教学的内涵 | 第20页 |
3、高中思想政治师生对话教学的内涵 | 第20-22页 |
(二)师生对话的相关理论依据 | 第22-26页 |
1、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 第22-23页 |
2、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 | 第23-24页 |
3、杜威的挑战旁观者知识理论 | 第24页 |
4、主体教育理论 | 第24-26页 |
二、高中思想政治师生对话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26-30页 |
(一)高中思想政治师生对话教学的必要性 | 第26-28页 |
1、新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 | 第26-27页 |
2、高中生身心发展的主体需求 | 第27-28页 |
(二)高中思想政治师生对话教学的可行性 | 第28-30页 |
1、师生对话的心理契约普遍形成 | 第28-29页 |
2、师生对话的教学手段在高中政治教学中逐渐普及 | 第29-30页 |
三、高中思想政治师生对话教学的实施原则以及实践探索 | 第30-39页 |
(一)高中思想政治师生对话教学的实施原则 | 第30-31页 |
1、平等性 | 第30页 |
2、适切性 | 第30页 |
3、创生性 | 第30-31页 |
4、开放性 | 第31页 |
(二)高中思想政治师生对话教学的实践探索 | 第31-39页 |
1、高中政治师生对话教学的教学实例 | 第31-34页 |
2、高中政治师生对话教学的问卷分析 | 第34-39页 |
四、高中思想政治师生对话教学的存在问题以及原因分析 | 第39-46页 |
(一)高中思想政治师生对话教学的存在问题 | 第39-42页 |
1、教师权威过多,控制对话过程 | 第39-40页 |
2、话题选择不当,对话内容浅显 | 第40页 |
3、对话形式单一,缺乏多向设计 | 第40-41页 |
4、对话主题偏离,丧失对话意义 | 第41-42页 |
(二)高中思想政治师生对话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2-46页 |
1、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 | 第42页 |
2、教师对话素养的欠缺 | 第42-43页 |
3、学生对话意识的薄弱 | 第43-44页 |
4、学科特点的限制 | 第44-46页 |
五、高中思想政治师生对话教学的实施对策 | 第46-61页 |
(一)营造对话环境,构建对话的氛围 | 第46-48页 |
1、组织师生对话硬环境 | 第46-47页 |
2、设计师生对话软环境 | 第47-48页 |
(二)塑造平等的对话主体,优化师生对话的质素 | 第48-51页 |
1、确立师生平等对话的地位,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 第48页 |
2、提高教师的对话能力,促进师生顺畅的沟通 | 第48-50页 |
3、培养学生的对话意识,增强师生对话的体验 | 第50-51页 |
(三)丰富课堂的对话话题,引起师生对话的意愿 | 第51-53页 |
1、重难点话题 | 第51-52页 |
2、疑义、争议话题 | 第52页 |
3、生活话题 | 第52-53页 |
4、热点、焦点话题 | 第53页 |
(四)巧设教学的对话策略,把握对话教学的节律 | 第53-61页 |
1、倾听型对话策略 | 第53-55页 |
2、问答型对话策略 | 第55-57页 |
3、说错型对话策略 | 第57-59页 |
4、角色扮演型对话策略 | 第59-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附录 | 第66-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