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注释表 | 第19-2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1-41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1.2 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综述 | 第22-28页 |
1.2.1 混凝土耐久性 | 第22-25页 |
1.2.2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 | 第25-28页 |
1.3 现场暴露试验研究综述 | 第28-30页 |
1.3.1 国外混凝土暴露站 | 第28-29页 |
1.3.2 国内混凝土暴露站 | 第29-30页 |
1.4 室内加速试验研究综述 | 第30-35页 |
1.4.1 浸泡试验 | 第31页 |
1.4.2 干湿循环试验 | 第31-32页 |
1.4.3 荷载+长期浸泡试验 | 第32-33页 |
1.4.4 荷载+干湿循环试验 | 第33-34页 |
1.4.5 加载设置设计 | 第34-35页 |
1.5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方法体系的文献综述 | 第35-37页 |
1.5.1 欧洲DuraCrete方法 | 第35-36页 |
1.5.2 美国Life-365 寿命预测方法 | 第36页 |
1.5.3 欧洲全周期经济寿命设计(LCC)方法 | 第36页 |
1.5.4 基于相似度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理论和设计方法 | 第36-37页 |
1.5.5 基于工程实际的混凝土使用寿命的预测方法 | 第37页 |
1.6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37-39页 |
1.6.1 现场实测数据贫乏 | 第37-38页 |
1.6.2 缺少实验室数据与现场数据或工程数据之间的相互联系 | 第38页 |
1.6.3 室内外混凝土材料与混凝土构件的室内外失效机理可能不同 | 第38-39页 |
1.7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39-41页 |
1.7.1 研究内容 | 第39-40页 |
1.7.2 研究方法 | 第40-41页 |
第二章 试验方法与耐久性设计新方法 | 第41-59页 |
2.1 原材料和配合比 | 第41-44页 |
2.1.1 胶凝材料 | 第41-42页 |
2.1.2 其他材料 | 第42-43页 |
2.1.3 配合比设计 | 第43-44页 |
2.2 钢筋混凝土梁和混凝土试件 | 第44-45页 |
2.2.1 钢筋混凝土梁试模和钢筋笼制备 | 第44-45页 |
2.2.2 混凝土成型和养护 | 第45页 |
2.3 钢筋混凝土梁耐久性试验 | 第45-47页 |
2.3.1 室内耐久性试验 | 第45-46页 |
2.3.2 现场暴露试验 | 第46-47页 |
2.4 加载装置设计 | 第47-48页 |
2.4.1 荷载比的选取及施加荷载值 | 第47页 |
2.4.2 试验加载装置设计 | 第47-48页 |
2.5 测试方法 | 第48-51页 |
2.5.1 相对动弹性模量测定及计算 | 第49页 |
2.5.2 表面剥落量 | 第49-50页 |
2.5.3 承载力试验方法 | 第50-51页 |
2.6 氯离子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51-52页 |
2.6.1 采样方法 | 第51页 |
2.6.2 氯离子含量测定 | 第51-52页 |
2.7 基于“室内外相关性”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新方法 | 第52-58页 |
2.7.1 耐久性的室内外相关性的内涵 | 第52-53页 |
2.7.2 室内外相关性系数的计算方法 | 第53-54页 |
2.7.3 试验方案设计原则 | 第54页 |
2.7.4 基于“室内外相关性”的混凝土结构的寿命预测模型和可靠度分析 | 第54-56页 |
2.7.5 基于室内外相关性的混凝土构件服役寿命的构成与计算 | 第56页 |
2.7.6 基于可靠度理论的寿命预测 | 第56-58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三章 混凝土材料劣化规律的研究 | 第59-77页 |
3.1 不同试验环境下混凝土的相对动弹模量演变规律 | 第59-66页 |
3.1.1 室内环境下混凝土的相对动弹模量 | 第59-63页 |
3.1.2 现场暴露环境下混凝土的相对动弹模量 | 第63-65页 |
3.1.3 试验环境对混凝土相对动弹模量的影响 | 第65-66页 |
3.2 基于室内外相关性方法的相对动弹模量时变方程 | 第66-69页 |
3.2.1 相对动弹模量方程 | 第66-67页 |
3.2.2 劣化加速度的室内外相关性系数 | 第67-68页 |
3.2.3 劣化速度的室内外相关性系数 | 第68-69页 |
3.3 基于耐久性失效规律的混凝土抗压强度计算模型 | 第69-70页 |
3.4 混凝土的表面剥落规律 | 第70-76页 |
3.4.1 混凝土表面剥落的过程 | 第70-72页 |
3.4.2 试验环境对混凝土表面剥落的影响 | 第72-73页 |
3.4.3 混凝土抗压强度对混凝土表面剥落的影响 | 第73-74页 |
3.4.4 水胶比、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表面剥落速度的影响 | 第74-75页 |
3.4.5 试验环境对混凝土表面剥落速度的影响 | 第75页 |
3.4.6 混凝土表面剥落量与表面剥落深度的关系研究 | 第75-7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四章 混凝土材料的氯离子扩散规律 | 第77-90页 |
4.1 氯离子结合能力 | 第77-80页 |
4.2 表面自由氯离子含量规律 | 第80-83页 |
4.2.1 试验环境的影响 | 第81-82页 |
4.2.2 表面自由氯离子含量的室内外相关性系数 | 第82-83页 |
4.3 表观自由氯离子扩散系数 | 第83-89页 |
4.3.1 暴露时间的影响 | 第84-87页 |
4.3.2 试验环境的影响 | 第87页 |
4.3.3 表观自由氯离子扩散系数的室内外相关性系数 | 第87-8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五章 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承载能力与基于室内外相关性的承载力计算模型及验证 | 第90-113页 |
5.1 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弯曲力学性能 | 第90-99页 |
5.1.1 钢筋混凝土梁抗弯承载力-跨中挠度曲线 | 第90-91页 |
5.1.2 钢筋混凝土梁相对弯矩-跨中挠度曲线 | 第91-93页 |
5.1.3 钢筋混凝土梁裂缝描述 | 第93-94页 |
5.1.4 开裂承载力与极限承载力的关系 | 第94-97页 |
5.1.5 钢筋混凝土梁相对荷载-应变关系 | 第97-99页 |
5.2 基于室内外相关性的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承载力计算模型 | 第99-106页 |
5.2.1 基本假定 | 第99-102页 |
5.2.2 钢筋混凝土梁钢筋锈蚀率变化规律 | 第102-103页 |
5.2.3 钢筋混凝土梁的钢筋力学性能 | 第103-104页 |
5.2.4.钢筋混凝土梁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 | 第104-106页 |
5.2.5 基于室内外相关性的钢筋混凝土梁承载力计算模型 | 第106页 |
5.3 基于室内外相关性的钢筋混凝土梁受弯挠度计算 | 第106-107页 |
5.3.1 初裂刚度 | 第106页 |
5.3.2 极限刚度 | 第106-107页 |
5.3.3 钢筋混凝土梁挠度 | 第107页 |
5.4 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的承载力计算 | 第107-108页 |
5.5 计算模型验证 | 第108-112页 |
5.5.1 钢筋混凝土梁极限承载力、极限挠度的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对比 | 第108-109页 |
5.5.2 相对弯矩-跨中挠度曲线验证 | 第109-111页 |
5.5.3 混凝土受压构件承载力的验证 | 第111-11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六章 基于室内外相关性的严酷环境下混凝土结构的寿命设计与预测 | 第113-138页 |
6.1 基于室内外相关性的混凝土构件服役寿命的确定与计算 | 第113-116页 |
6.1.1 诱导期t_1 | 第113-114页 |
6.1.2 劣化期t_2 | 第114-115页 |
6.1.3 失效期t_3 | 第115-116页 |
6.2 基于室内外相关性的盐湖环境下钢筋混凝土受弯与受压构件的寿命预测算例 | 第116-127页 |
6.2.1 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 | 第116-123页 |
6.2.2 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 | 第123-127页 |
6.3 基于室内外相关性和可靠度理论的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寿命预测算例 | 第127-135页 |
6.3.1 考虑混凝土劣化时钢筋混凝土梁的寿命预测 | 第127-132页 |
6.3.2 混凝土劣化时钢筋混凝土柱轴心抗压承载力 | 第132-135页 |
6.4 青海盐湖钾肥二期工程钢筋混凝土基础的寿命预测 | 第135-136页 |
6.4.1 工程资料 | 第135页 |
6.4.2 耐久性设计参数 | 第135页 |
6.4.3 寿命预测 | 第135-136页 |
6.4.4 本文混凝土配合比用于青海盐湖钾肥二期工程混凝土基础的寿命预测 | 第136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36-138页 |
第七章 基于室内外相关性和可靠度理论的盐湖集团跨铁路专线大桥主要结构的耐久性设计 | 第138-159页 |
7.1 盐湖集团跨铁路专线大桥设计资料 | 第138-140页 |
7.2 盐湖集团跨铁路专线大桥箱梁的耐久性设计 | 第140-146页 |
7.2.1 设计资料 | 第140-141页 |
7.2.2 横断面及计算简图 | 第141页 |
7.2.3 装配式箱梁的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 | 第141页 |
7.2.4 耐久性设计技术性指标 | 第141-142页 |
7.2.5.考虑耐久性设计参数的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耐久性设计) | 第142-146页 |
7.3 盐湖集团跨铁路专线大桥盖梁的耐久性设计 | 第146-149页 |
7.3.1 设计资料 | 第146页 |
7.3.2 横断面及计算简图 | 第146-147页 |
7.3.3 盖梁的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 | 第147页 |
7.3.4 耐久性设计技术性指标 | 第147页 |
7.3.5.考虑耐久性设计参数的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耐久性设计) | 第147-149页 |
7.4 盐湖集团跨铁路专线大桥墩柱的耐久性设计 | 第149-152页 |
7.4.1 设计资料 | 第149页 |
7.4.2 桥墩的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 | 第149页 |
7.4.3 耐久性设计技术性指标 | 第149-150页 |
7.4.4.考虑耐久性设计参数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耐久性设计) | 第150-152页 |
7.5 盐湖集团跨铁路专线大桥条形扩大基础的耐久性设计 | 第152-157页 |
7.5.1 设计资料 | 第152-153页 |
7.5.2 横断面及计算简图 | 第153页 |
7.5.3 条形基础的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 | 第153-154页 |
7.5.4 耐久性设计技术性指标 | 第154页 |
7.5.5.考虑耐久性设计参数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耐久性设计) | 第154-157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157-159页 |
第八章 全文结论与建议 | 第159-163页 |
8.1 全文结论 | 第159-161页 |
8.2 创新点 | 第161-162页 |
8.3 展望 | 第162-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163-172页 |
致谢 | 第172-173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