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一、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1-13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页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三、研究视角、方法与思路 | 第14-15页 |
(一) 研究视角 | 第14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三)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村民自治中实施权力制衡的必要性 | 第15-18页 |
一、权力制衡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与权力监督的区别 | 第15-16页 |
(一) 权力制衡理论的基本观点 | 第15页 |
(二) 权力制衡与权力监督的区别 | 第15-16页 |
二、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是权力制衡理论在村民自治实践中的应用 | 第16-18页 |
(一) 村民自治制度发展概况及意义 | 第16页 |
(二) 村民自治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三) 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加强村民自治中的民主监督 | 第17-18页 |
第三章 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产生的背景、过程、意义 | 第18-20页 |
一、产生背景 | 第18页 |
二、建立过程 | 第18-19页 |
三、推行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的意义 | 第19-20页 |
第四章 潍坊市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建设实践 | 第20-30页 |
一、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的动因和试点情况 | 第20-23页 |
(一) 动因 | 第20-23页 |
(二) 试点情况 | 第23页 |
二、全面建立情况 | 第23-29页 |
(二) 主要做法 | 第24-26页 |
(三) 制度创新 | 第26-29页 |
三、工作成效 | 第29-30页 |
(一) 强化了对村干部权力运行的监督 | 第29页 |
(二) 强化了对村级事务的全程监督 | 第29-30页 |
(三) 强化了对村集体财务的监督 | 第30页 |
(四) 进一步密切了农村党群干群关系 | 第30页 |
第五章 潍坊市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30-33页 |
一、思想认识有偏差 | 第30-31页 |
(一) 作为指导机关的乡镇党委政府认识上有偏差 | 第30页 |
(二) 接受监督的村“两委”成员认识上有偏差 | 第30页 |
(三) 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认识上有偏差 | 第30-31页 |
(四) 作为民主监督受益对象的村民认识上有偏差 | 第31页 |
二、制度设计不完善 | 第31-32页 |
(一) 人员组成制度不完善 | 第31页 |
(二) 制度设置不健全 | 第31页 |
(三) 工作程序不明确 | 第31页 |
(四) 救济制度乏力 | 第31-32页 |
三、监督作用发挥不力 | 第32页 |
(一) 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素质参差不齐 | 第32页 |
(二) 村务监督委员会履职制约因素较多 | 第32页 |
(三) 监督手段和形式单一 | 第32页 |
四、保障激励机制不健全 | 第32-33页 |
(一) 后勤保障落实不均衡 | 第32-33页 |
(二) 知识培训不系统 | 第33页 |
(三) 考评机制不健全 | 第33页 |
第六章 进一步完善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的对策建议 | 第33-36页 |
一、培育健全监督主体 | 第33-34页 |
(一) 优化选举办法 | 第33-34页 |
(二) 提高监督能力 | 第34页 |
二、完善制度配套 | 第34-35页 |
(一) 健全工作制度 | 第34页 |
(二) 建立救济制度 | 第34页 |
(三) 完善保障制度 | 第34-35页 |
(四) 健全考核评估制度 | 第35页 |
三、厘清两个关系 | 第35-36页 |
(一) 村务监督委员会与村党组织的关系 | 第35页 |
(二) 村务监督委员会与乡镇(街道)纪(工)委的关系 | 第35-36页 |
致谢 | 第36-37页 |
个人简历 | 第37-38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