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前言 | 第8-15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8-9页 |
1.1.1 积极人格与运动员成功 | 第8页 |
1.1.2 积极心理品质可以促进积极人格的形成 | 第8页 |
1.1.3 青少年是人格塑造的重要时期 | 第8-9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研究任务 | 第10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1.4.1 运动员的人格研究 | 第10-11页 |
1.4.2 积极心理品质研究 | 第11-15页 |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2.1 研究对象:我国青少年竞技运动员 | 第15页 |
2.1.1 对运动员的界定 | 第15页 |
2.1.2 对青少年的界定 | 第15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2.2.1 样本选取 | 第15-16页 |
2.2.2 研究工具 | 第16-17页 |
2.2.3 施测过程 | 第17页 |
2.2.4 信效度检验 | 第17页 |
2.2.5 特点分析 | 第17页 |
2.2.6 确定常模团体 | 第17页 |
2.2.7 制定常模 | 第17页 |
2.2.8 探究与运动水平的关系 | 第17-18页 |
3 结果分析 | 第18-26页 |
3.1 对《青少年运动员积极心理品质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第18-19页 |
3.1.1 信度检验 | 第18页 |
3.1.2 效度检验 | 第18-19页 |
3.2 我国青少年运动员积极心理品质的特点分析 | 第19-22页 |
3.2.1 积极心理品质的总体情况 | 第19页 |
3.2.2 积极心理品质的性别差异 | 第19-20页 |
3.2.3 积极心理品质的年龄差异 | 第20页 |
3.2.4 积极心理品质的运动项目差异 | 第20-22页 |
3.2.5 积极心理品质的运动年限差异 | 第22页 |
3.3 我国青少年运动员积极心理品质的常模制订 | 第22-24页 |
3.3.1 原始分数 | 第22页 |
3.3.2 分数转化表 | 第22-24页 |
3.4 积极心理品质与运动等级的关系 | 第24-26页 |
4 讨论 | 第26-34页 |
4.1《青少年运动员积极心理品质问卷》的信效度 | 第26-27页 |
4.2 我国青少年运动员积极心理品质的特点分析 | 第27-30页 |
4.2.1 积极心理品质的总体情况 | 第27页 |
4.2.2 积极心理品质的性别差异 | 第27-28页 |
4.2.3 积极心理品质的年龄差异 | 第28页 |
4.2.4 积极心理品质的运动项目差异 | 第28-29页 |
4.2.5 积极心理品质的运动年限差异 | 第29-30页 |
4.3 我国青少年运动员积极心理品质的常模制订 | 第30-32页 |
4.3.1 常模的制订 | 第30页 |
4.3.2 量表的标准化 | 第30页 |
4.3.3 我国青少年运动员积极心理品质问卷使用手册及参考标准 | 第30-32页 |
4.4 积极心理品质与运动等级的关系 | 第32-34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34-36页 |
5.1 结论 | 第34页 |
5.2 展望 | 第34-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
附件 | 第40-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