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40页 |
1.1 引言 | 第20-26页 |
1.1.1 全球一次能源消费格局 | 第20-23页 |
1.1.2 褐煤研究的必要性 | 第23-26页 |
1.2 褐煤中水分存在形式及其分类 | 第26-29页 |
1.3 现有典型褐煤干燥方法 | 第29-35页 |
1.3.1 褐煤中水分蒸发式干燥(热干燥)方法 | 第29-32页 |
1.3.2 褐煤中水分非蒸发式干燥方法 | 第32-35页 |
1.4 现有褐煤干燥技术优缺点比较 | 第35-37页 |
1.5 国内外褐煤干燥脱水规模化应用情况 | 第37-38页 |
1.5.1 国外褐煤规模化应用情况 | 第37页 |
1.5.2 国内褐煤规模化应用情况 | 第37-38页 |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38-40页 |
第二章: 褐煤热干燥模型及实验研究 | 第40-54页 |
2.1 引言 | 第40页 |
2.2 实验样品及方法 | 第40-42页 |
2.2.1 实验样品 | 第40-41页 |
2.2.2 实验仪器及方法 | 第41-42页 |
2.3 褐煤热干燥能耗模型的建立 | 第42-45页 |
2.3.1 褐煤中水分存在的分类及定义 | 第42-43页 |
2.3.2 褐煤热干燥水分脱除模型 | 第43-45页 |
2.4 水分脱除能耗的实验研究 | 第45-50页 |
2.4.1 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 第45-48页 |
2.4.2 实验结果和模型的对比分析 | 第48-50页 |
2.5 基于模型的褐煤干燥动力学分析 | 第50-5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三章: 间接式搅动热干燥实验研究 | 第54-74页 |
3.1 引言 | 第54页 |
3.2 实验样品及方法 | 第54-57页 |
3.2.1 实验样品 | 第54页 |
3.2.2 实验仪器及方法 | 第54-57页 |
3.3 褐煤桨叶式热干燥动力学分析 | 第57-58页 |
3.4 褐煤间接式搅动热干燥水成分分析 | 第58-69页 |
3.4.1 褐煤干燥后水中有机成分分析 | 第58-60页 |
3.4.2 褐煤干燥后水中无机阴离子分析 | 第60-61页 |
3.4.3 褐煤干燥后水中无机阳离子分析 | 第61-64页 |
3.4.4 褐煤干燥后水的酸碱度 | 第64页 |
3.4.5 褐煤干燥后水的表面张力 | 第64-66页 |
3.4.6 褐煤干燥后水的电导率 | 第66-67页 |
3.4.7 褐煤干燥后水的水质评估 | 第67-69页 |
3.5 桨叶式褐煤与污泥联合干燥动力学分析 | 第69-7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四章: 流化床直接热干燥实验研究 | 第74-88页 |
4.1 引言 | 第74页 |
4.2 实验样品及方法 | 第74-78页 |
4.2.1 实验样品 | 第74-75页 |
4.2.2 实验仪器及方法 | 第75-78页 |
4.3 褐煤中水分存在形式及表征 | 第78-83页 |
4.3.1 褐煤中水分存在形式的特性 | 第79-81页 |
4.3.2 褐煤中水分存在的定量计算方法 | 第81-83页 |
4.4 褐煤流化床水分干燥特性 | 第83-87页 |
4.4.1 小型流化床褐煤干燥特性 | 第83-84页 |
4.4.2 褐煤粒径对流化床干燥特性的影响 | 第84-8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五章: 大功率915 MHz微波直接热干燥实验研究 | 第88-112页 |
5.1 引言 | 第88页 |
5.2 实验样品及方法 | 第88-94页 |
5.2.1 实验样品 | 第88-89页 |
5.2.2 实验仪器及方法 | 第89-94页 |
5.3 微波干燥和热空气干燥动力学分析 | 第94-95页 |
5.4 微波干燥和热空气干燥后煤质物理特性比较 | 第95-100页 |
5.4.1 表面润湿性的变化规律 | 第95-97页 |
5.4.2 孔结构的变化规律 | 第97-100页 |
5.5 微波干燥和热干燥后化学特性比较 | 第100-108页 |
5.5.1 Zeta电位的变化规律 | 第100-102页 |
5.5.2 XPS检测官能团的变化规律 | 第102-107页 |
5.5.3 FTIR检测的样品含氧官能团的变化规律 | 第107-108页 |
5.6 微波干燥和热干燥后复吸特性的变化规律 | 第108-110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第六章: 915 MHz微波干燥对煤热解燃烧特性影响实验研究 | 第112-132页 |
6.1 引言 | 第112页 |
6.2 实验样品和方法 | 第112-114页 |
6.2.1 实验样品 | 第112页 |
6.2.2 实验仪器及方法 | 第112-114页 |
6.3 微波干燥和热干燥后褐煤热解反应实验分析 | 第114-125页 |
6.3.1 微波和热干燥后褐煤热解动力学分析 | 第114-118页 |
6.3.2 微波和热空气干燥后褐煤热解过程能量分析 | 第118-119页 |
6.3.3 微波和热空气干燥后褐煤热解气体和焦油成分分析 | 第119-125页 |
6.4 微波干燥和热干燥后褐煤燃烧反应分析 | 第125-131页 |
6.4.1 微波和热干燥后褐煤燃烧动力学分析 | 第125-129页 |
6.4.2 微波和热干燥后褐煤燃烧综合指数的分析 | 第129页 |
6.4.3 微波和热干燥后褐煤燃烧过程能量分析 | 第129-130页 |
6.4.4 微波和热干燥后褐煤燃烧气体成分分析 | 第130-131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31-132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和创新点 | 第132-138页 |
7.1 本文所用热干燥方法总结 | 第132-133页 |
7.2 全文工作总结 | 第133-136页 |
7.3 全文创新点 | 第136页 |
7.4 对进一步工作的展望 | 第136-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54页 |
作者简历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