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6页 |
1.3 分析框架 | 第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 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工业转型升级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8-26页 |
2.1 工业的分类 | 第18-20页 |
2.1.1 按不同标准分类 | 第18页 |
2.1.2 按行业分类 | 第18-20页 |
2.2 工业发展基本规律 | 第20-22页 |
2.2.1 工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 | 第20页 |
2.2.2 工业部门演进的一般规律 | 第20-21页 |
2.2.3 我国工业发展的层级 | 第21-22页 |
2.3 工业转型升级的内涵 | 第22-23页 |
2.3.1 工业转型升级的含义 | 第22页 |
2.3.2 工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 | 第22-23页 |
2.4 工业转型升级的相关理论 | 第23-25页 |
2.4.1 产业发展理论 | 第23-24页 |
2.4.2 产业竞争力理论 | 第24页 |
2.4.3 区域分工协作理论 | 第24-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河北省工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 第26-38页 |
3.1 河北省工业发展现状 | 第26-34页 |
3.1.1 工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 第26-27页 |
3.1.2 工业占比结构 | 第27-29页 |
3.1.3 工业内部结构 | 第29-30页 |
3.1.4 工业企业规模 | 第30-31页 |
3.1.5 工业转型速度 | 第31-32页 |
3.1.6 工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 | 第32-34页 |
3.2 河北省工业面临的问题 | 第34-36页 |
3.2.1 传统工业占比过大,新兴产业发展不足 | 第34-35页 |
3.2.2 创造利润能力较低 | 第35页 |
3.2.3 创新能力不足 | 第35-36页 |
3.2.4 环境污染严重 | 第3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4章 河北省工业转型升级方向分析 | 第38-54页 |
4.1 偏离份额法理论模型 | 第38-40页 |
4.1.1 模型介绍 | 第38页 |
4.1.2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38-40页 |
4.1.3 数据来源 | 第40页 |
4.2 河北省工业分行业偏离-份额分析 | 第40-47页 |
4.2.1 河北省工业分行业偏离份额量 | 第40-46页 |
4.2.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46-47页 |
4.3 京津冀协同发展角度工业转型升级重点行业分析 | 第47-51页 |
4.3.1 京津冀三地偏离份额量比较分析 | 第47-51页 |
4.3.2 转型升级重点行业分析 | 第51页 |
4.4 河北省工业转型升级方向 | 第51-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河北省工业转型升级思路及对策 | 第54-60页 |
5.1 河北省工业转型升级思路 | 第54-56页 |
5.1.1 京津冀协同发展高端制造业 | 第54-55页 |
5.1.2 大力发挥轻工业传统优势 | 第55-56页 |
5.1.3 去除过剩产能,推进绿色生产 | 第56页 |
5.2 河北省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 第56-60页 |
5.2.1 精准把握行业动向,主动承接京津产业转移 | 第56-57页 |
5.2.2 明确区域功能定位,把握合作功能分区 | 第57页 |
5.2.3 统筹区域产业划分,优化产业布局 | 第57-58页 |
5.2.4 规划工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融合升级 | 第58页 |
5.2.5 打造特色工业园区,吸引大项目投足 | 第58-59页 |
5.2.6 增强政策支撑力度,大力培养和吸引人才 | 第59-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