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一、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10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0-14页 |
(一)新媒体界定 | 第10-12页 |
(二)风险传播界定 | 第12-14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四、研究目标、主要内容及方法 | 第18-19页 |
(一)研究目标 | 第18页 |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9页 |
五、研究创新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9-20页 |
(一)研究的创新点 | 第19页 |
(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9-20页 |
第二章 黔东南州新媒体风险传播现状 | 第20-34页 |
一、黔东南州新媒体使用现状 | 第20-25页 |
(一)黔东南州概况 | 第20-21页 |
(二)黔东南州网络新媒体分布及使用情况 | 第21-25页 |
二、黔东南州新媒体风险传播的现状 | 第25-33页 |
(一)当前黔东南州风险传播的新媒体类型 | 第25-28页 |
(二)黔东南州新媒体风险传播的模式 | 第28-30页 |
(四)黔东南州新媒体风险传播的舆论引导方式 | 第30-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新媒体在黔东南州风险传播中的优势、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 第34-45页 |
一、新媒体在黔东南州风险传播中的优势 | 第34-38页 |
(一)风险信息发布更加及时和准确 | 第34-35页 |
(二)风险信息传播更加全面立体 | 第35-36页 |
(三)信息传播方式更加多元化 | 第36页 |
(四)风险信息传播互动性更强 | 第36-37页 |
(五)风险信息接触更加个性化 | 第37-38页 |
二、新媒体在黔东南州风险传播中的作用 | 第38-40页 |
(一)促进公众风险观念的形成 | 第38页 |
(二)减少风险信息传播中公众的焦虑性 | 第38-39页 |
(三)激发公众参与风险传播的主动性 | 第39页 |
(四)更好地监视风险信息传播的环境 | 第39-40页 |
(五)推进全州协商民主的进程 | 第40页 |
三、新媒体环境下黔东南州风险传播存在的问题 | 第40-44页 |
(一)风险传播时常裹挟着虚假信息 | 第40-41页 |
(二)“把关人”作用弱化致媒体公信力下降 | 第41-42页 |
(三)议程设置权力的分解导致多元议程的博弈 | 第42-43页 |
(四)风险信息流动增速致风险事件发生和扩大的几率加大 | 第43页 |
(五)新媒体传播可能会带来风险的“蝴蝶效应”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新媒体环境下提升黔东南州风险传播能力的对策 | 第45-54页 |
一、提升政府部门的监管力度 | 第45-46页 |
(一)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建设 | 第45-46页 |
(二)建立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 第46页 |
(三)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 第46页 |
(四)完善风险评估机制 | 第46页 |
二、提升受众参与新媒体风险传播能力水平 | 第46-51页 |
(一)提高公众风险认知能力 | 第46-48页 |
(二)加强受众运用新媒体的道德规范 | 第48-49页 |
(三)加强风险信息的正面宣传 | 第49页 |
(四)加强受众新媒体媒介素养教育 | 第49-50页 |
(五)引导公众理性表达观点 | 第50-51页 |
三、加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互通,共同引导风险传播 | 第51-52页 |
(一)让新旧媒体合作共享信息源 | 第51页 |
(二)在风险信息的传播中形成沟通机制 | 第51-52页 |
四、做好新媒体规划和舆情监控工作 | 第52-53页 |
(一)推动新媒体建设发展 | 第52页 |
(二)做好涉黔东南州新媒体舆情监控工作 | 第52-53页 |
(三)加强新媒体空间的治理 | 第53页 |
(四)提升媒体行业自身专业素养 | 第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第57-58页 |
附录 | 第58-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