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和谐警民关系构建研究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1.导论 | 第13-20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3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3-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1 国外警民关系研究的现状 | 第15-16页 |
1.2.2 国内警民关系研究的现状 | 第16-18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8-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19-20页 |
2 和谐警民关系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2.1 和谐警民关系的相关概念 | 第20-22页 |
2.1.1 警民关系的概念 | 第20页 |
2.1.2 和谐警民关系的概念 | 第20-22页 |
2.2 和谐警民关系的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2-23页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3页 |
2.2.3 公共关系理论 | 第23-24页 |
2.2.4 公共治理理论 | 第24-25页 |
3 江西省和谐警民关系构建的现实基础与实践探索 | 第25-50页 |
3.1 江西省警民关系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25-44页 |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25页 |
3.1.2 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 第25-44页 |
3.2 江西省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实践与探索 | 第44-50页 |
3.2.1 牢筑爱民思想,改进工作作风 | 第45-46页 |
3.2.2 提高警察素质,忠实履行职责 | 第46-47页 |
3.2.3 强化舆论宣传,获得群众支持 | 第47-48页 |
3.2.4 维护群众利益,追求价值认同 | 第48-50页 |
4 影响江西省警民关系的因素分析 | 第50-54页 |
4.1 执法主体因素 | 第50-52页 |
4.1.1“重打轻防”的执法理念偏差影响警民关系 | 第50页 |
4.1.2 保障群众权益不力影响警民关系 | 第50-51页 |
4.1.3 参与非警务活动影响警民关系 | 第51页 |
4.1.4 警察执法不当影响警民关系 | 第51页 |
4.1.5 与群众沟通不畅影响警民关系 | 第51-52页 |
4.2 执法客体因素 | 第52-53页 |
4.2.1 群众期望值过高影响警民关系 | 第52页 |
4.2.2 部分群众法律意识浅薄影响警民关系 | 第52-53页 |
4.3 执法环境因素 | 第53-54页 |
4.3.1 社会舆论环境影响警民关系 | 第53页 |
4.3.2 社会心态影响警民关系 | 第53-54页 |
5 推进江西省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 第54-64页 |
5.1 推进执法正规化建设,提高队伍凝聚力 | 第54-55页 |
5.1.1 坚持政治建警,夯实警察思想根基 | 第54页 |
5.1.2 坚持从严治警,培育队伍优良作风 | 第54页 |
5.1.3 坚持素质强警,推进实战教育训练 | 第54-55页 |
5.1.4 坚持从优待警,激发队伍生机活力 | 第55页 |
5.2 加强执法服务能力建设,提升群众满意度 | 第55-57页 |
5.2.1 深化教育管理,强化执法理念 | 第55页 |
5.2.2 强化制度建设,实现执法规范 | 第55-56页 |
5.2.3 坚持打防并重,提高安全指数 | 第56-57页 |
5.2.4 坚持监督制约,促进健康运转 | 第57页 |
5.3 推进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开拓和谐新局面 | 第57-59页 |
5.3.1 落实便民利民措施,满足群众新期待 | 第57页 |
5.3.2 坚持警务政务公开,增加工作透明度 | 第57-58页 |
5.3.3 突出抓好社区警务,推进警力下沉前移 | 第58页 |
5.3.4 正确处理非警务工作,实现警力解放 | 第58-59页 |
5.4 加强社会沟通能力建设,实现和谐共赢 | 第59-61页 |
5.4.1 完善宣传平台渠道,加大宣传力度 | 第59-60页 |
5.4.2 加强媒体沟通合作,发挥引导功能 | 第60页 |
5.4.3 积极应对负面舆论,扭转被动局势 | 第60-61页 |
5.5 加强群众法制宣传教育,夯实和谐基础 | 第61-63页 |
5.5.1 开展群众法制教育,加深公安工作认识 | 第61页 |
5.5.2 加强群众道德教育,提高群众道德素质 | 第61-62页 |
5.5.3 引导群众参与工作,共同维护社会稳定 | 第62-63页 |
小结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