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1 绪论 | 第7-11页 |
1.1 学术及实践意义 | 第7页 |
1.1.1 学术意义 | 第7页 |
1.1.2 实用意义 | 第7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7-9页 |
1.2.1 “脱口秀”探索起步阶段 | 第8页 |
1.2.2 “脱口秀”快速发展阶段 | 第8-9页 |
1.2.3 “脱口秀”多样繁荣阶段 | 第9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1.4 创新之处与拟解决问题 | 第10-11页 |
2 脱口秀节目及脱口秀主持人 | 第11-20页 |
2.1 脱口秀节目概述 | 第11-15页 |
2.1.1 脱口秀节目的界定及分类 | 第11-13页 |
2.1.2 脱口秀节目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 第13-15页 |
2.2 脱口秀主持人的定义 | 第15-16页 |
2.3 脱口秀主持人的角色期望 | 第16-20页 |
2.3.1 角色理论概述 | 第16-17页 |
2.3.2 脱口秀主持人的三重角色期望 | 第17-20页 |
3 传统脱口秀主持人的角色扮演分析 | 第20-29页 |
3.1 人生经历的 “探寻者”——以《鲁豫有约》为例 | 第20-23页 |
3.1.1 嘉宾的倾听者 | 第20-21页 |
3.1.2 故事的挖掘者 | 第21-22页 |
3.1.3 情境的组织者 | 第22-23页 |
3.2 公共话题的 “组织者”——以《一虎一席谈》为例 | 第23-26页 |
3.1.1 节奏的把控者 | 第23页 |
3.1.2 意见的协调者 | 第23-25页 |
3.1.3 矛盾的化解者 | 第25-26页 |
3.3 传统脱口秀主持人角色扮演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 第26-29页 |
3.3.1 次级群体的需求 | 第27页 |
3.3.2 人际关系的建构 | 第27-29页 |
4 新兴脱口秀节目主持人的角色扮演分析 | 第29-38页 |
4.1 文化知识的 “解析者”——以《晓松奇谈》为例 | 第29-31页 |
4.1.1 意见的表达者 | 第29-30页 |
4.1.2 受众的带领者 | 第30-31页 |
4.1.3 品牌的打造者 | 第31页 |
4.2 多才多艺的 “表演者”——以《金星秀》为例 | 第31-34页 |
4.2.1 节目的主导者 | 第32页 |
4.2.2 风尚的引领者 | 第32-33页 |
4.2.3 情景的演示者 | 第33-34页 |
4.3 新兴脱口秀主持人角色扮演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 第34-38页 |
4.3.1 媒介技术的进步 | 第35-36页 |
4.3.2 受众的个性化需求 | 第36-38页 |
5 脱口秀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失调现象分析 | 第38-43页 |
5.1 传统脱口秀节目中主持人存在的角色偏差现象 | 第38-40页 |
5.1.1 难以突破固有的角色模式 | 第38-39页 |
5.1.2 难以保持角色的责任意识 | 第39-40页 |
5.2 新兴脱口秀节目中主持人存在的角色冲突现象 | 第40-43页 |
5.2.1 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的冲突 | 第40页 |
5.2.2 媒介形象和社会角色的冲突 | 第40-41页 |
5.2.3 主持人新旧角色之间的冲突 | 第41-43页 |
6 未来脱口秀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建构 | 第43-47页 |
6.1 主持人的自我完善 | 第43-45页 |
6.1.1 严格要求,遵守明确的角色规范 | 第43-44页 |
6.1.2 明确定位,形成规范的角色意识 | 第44页 |
6.1.3 与时俱进,尝试适度的角色创新 | 第44-45页 |
6.1.4 直面问题,寻求合理的角色适应 | 第45页 |
6.2 节目与主持人的互动建构 | 第45-47页 |
6.2.1 保持主持人与节目的高度契合 | 第45-46页 |
6.2.2 构建主持人与节目的双品牌效应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