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2.1 中运量轨道交通系统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2.2 不同中运量轨道交通系统制式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2.3 轨道交通系统制式选择及相关多属性决策方法的研究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城市中运量轨道交通特点及发展定位分析 | 第17-30页 |
2.1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层次性分析 | 第17-18页 |
2.2 国内外城市中运量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及发展经验 | 第18-25页 |
2.2.1 法国斯特拉斯堡有轨电车系统 | 第19-21页 |
2.2.2 沈阳浑南新区有轨电车系统 | 第21-23页 |
2.2.3 重庆跨坐式单轨系统 | 第23-25页 |
2.3 中运量轨道交通系统在城市公交系统中的定位 | 第25-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30页 |
第三章 各类中运量轨道交通制式特性分析 | 第30-40页 |
3.1 现代有轨电车特性分析 | 第30-32页 |
3.1.1 现代有轨电车定义 | 第30页 |
3.1.2 现代有轨电车技术特性 | 第30-32页 |
3.2 跨坐式单轨特性分析 | 第32-34页 |
3.2.1 跨坐式单轨定义 | 第32页 |
3.2.2 跨坐式单轨技术特性 | 第32-34页 |
3.3 悬挂式单轨特性分析 | 第34-35页 |
3.3.1 悬挂式单轨定义 | 第34页 |
3.3.2 悬挂式单轨技术特性 | 第34-35页 |
3.4 APM系统特性分析 | 第35-37页 |
3.4.1 APM系统定义 | 第35-36页 |
3.4.2 APM系统技术特性 | 第36-37页 |
3.5 中低速磁浮特性分析 | 第37-39页 |
3.5.1 中低速磁浮定义 | 第37-38页 |
3.5.2 中低速磁浮技术特性 | 第38-3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中运量轨道交通制式选择综合决策模型研究 | 第40-53页 |
4.1 构建制式选择模型的目标及原则 | 第40-41页 |
4.1.1 构建制式选择模型的目标 | 第40页 |
4.1.2 构建制式选择模型的原则 | 第40-41页 |
4.2 城市轨道交通制式选择的基本原则 | 第41页 |
4.3 城市中运量轨道交通制式选择综合决策模型的构建 | 第41-52页 |
4.3.1 构建层次模型 | 第43-47页 |
4.3.2 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主观指标权重 | 第47-48页 |
4.3.3 基于熵权法构建客观指标权重 | 第48-49页 |
4.3.4 构建综合权重 | 第49页 |
4.3.5 通过改进TOPSIS法选择最优系统制式 | 第49-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延安轨道交通1号线系统制式选择实例研究 | 第53-67页 |
5.1 延安市基本概况及城市发展规划概述 | 第53-54页 |
5.2 延安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及待选型线路分析 | 第54-59页 |
5.2.1 延安市交通需求预测 | 第54-56页 |
5.2.2 延安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 第56-58页 |
5.2.3 待评价线路分析 | 第58-59页 |
5.3 延安轨道交通1号线制式选择研究 | 第59-65页 |
5.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60-63页 |
5.3.2 基于改进TPOSIS法选择最优系统制式 | 第63-6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主要结论 | 第67-68页 |
研究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