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四、研究的内容 | 第15-16页 |
五、研究的方法 | 第16-17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6页 |
(二)访谈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基本概念界定 | 第17-25页 |
一、相关理论基础:社会冲突理论 | 第17-22页 |
(一)社会冲突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第17-18页 |
(二)社会冲突理论的内涵 | 第18页 |
(三)社会冲突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 第18-22页 |
二、基本概念界定 | 第22-25页 |
(一)基层政府 | 第22-23页 |
(二)社会矛盾 | 第23-24页 |
(三)社会矛盾与纠纷解决机制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社会矛盾与纠纷的类型、特征、产生原因 | 第25-31页 |
一、社会矛盾与纠纷的类型 | 第25-26页 |
(一)公民与公民之间的矛盾与纠纷 | 第25页 |
(二)公民与社会组织之间的矛盾与纠纷 | 第25页 |
(三)公民与基层政府之间的矛盾与纠纷 | 第25-26页 |
(四)社会组织与基层政府之间的矛盾与纠纷 | 第26页 |
二、基层政府社会矛盾与纠纷的特征 | 第26-27页 |
(一)涉及面广 | 第26-27页 |
(二)非正常解决问题增多 | 第27页 |
(三)调处难度大 | 第27页 |
三、社会矛盾与纠纷产生的原因 | 第27-31页 |
(一)民众利益被侵害是当前社会矛盾与纠纷频发的直接原因 | 第28页 |
(二)社会转型是社会矛盾与纠纷频发的根本原因 | 第28-29页 |
(三)利益表达机制不畅是当前社会矛盾与纠纷频发的一个重要诱因 | 第29-31页 |
第四章 基层政府化解社会矛盾与纠纷的实践——基于对贵州省长顺县白云山镇的调查 | 第31-39页 |
一、白云山镇基层政府化解社会矛盾与纠纷的组织体系 | 第31-32页 |
(一)相对完备的组织机构 | 第31-32页 |
(二)逐级上报的社会矛盾调处体系 | 第32页 |
(三)细化管理、考核严格的政法工作 | 第32页 |
(四)应急突发事件工作领导小组 | 第32页 |
二、白云山镇完善基层政府化解社会矛盾与纠纷处置机制的实践 | 第32-34页 |
(一)矛盾纠纷日常处置机制 | 第32-33页 |
(二)矛盾纠纷应急处置机制 | 第33页 |
(三)矛盾纠纷柔性处置机制 | 第33-34页 |
(四)矛盾纠纷善后处置机制 | 第34页 |
三、白云山镇基层政府在化解社会矛盾与纠纷中存在的问题 | 第34-39页 |
(一)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工作方式方法有待提高 | 第35-36页 |
(二)基层干部考核方式导向发生偏差 | 第36-37页 |
(三)基层政府工作人员队伍不稳定 | 第37-39页 |
第五章 基层政府社会矛盾与纠纷化解机制路径选择 | 第39-45页 |
一、进一步完善基层政府化解社会矛盾与纠纷的处置机制 | 第39-42页 |
(一)社会矛盾与纠纷日常处理机制 | 第39页 |
(二)社会矛盾与纠纷应急处理机制 | 第39-40页 |
(三)社会矛盾与纠纷柔性处置机制 | 第40-41页 |
(四)社会矛盾与纠纷善后处置机制 | 第41-42页 |
二、基层政府社会矛盾与纠纷化解机制路径选择 | 第42-45页 |
(一)提高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工作技巧 | 第42-43页 |
(二)进对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工作绩效考评 | 第43页 |
(三)稳定基层政府工作人员队伍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第50-51页 |
一、科研成果 | 第50页 |
(一)主持和参与课题 | 第50页 |
(二)论文类 | 第50页 |
二、获奖情况 | 第50-51页 |
附录 访谈提纲 | 第51-56页 |
一、访谈提纲(适用于基层干部) | 第51页 |
二、访谈提纲(适用于基层民众) | 第51-52页 |
三、访谈记录摘要 | 第52-56页 |
访谈记录(一) | 第52页 |
访谈记录(二) | 第52-53页 |
访谈记录(三) | 第53页 |
访谈记录(四) | 第53-54页 |
访谈记录(五) | 第54页 |
访谈记录(六) | 第54-55页 |
访谈记录(七) | 第55-56页 |
访谈记录(八) | 第56页 |
访谈记录(九)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