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采油工程论文--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二次、三次采油)论文

水平井重复压裂地应力分布及参数优化设计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前言第8-11页
第一章 水平井重复压裂前地应力分布研究第11-64页
    1.1 原始地应力场分析第11-19页
        1.1.1 地应力大小确定方法第11-18页
        1.1.2 地应力方向确定方法第18-19页
    1.2 诱导应力重定向研究第19-43页
        1.2.1 注/采渗流诱导应力场分析方法第20-31页
        1.2.2 人工裂缝诱导应力场分析第31-37页
        1.2.3 人工裂缝+渗流诱导应力场分析第37-43页
    1.3 井眼周围应力场计算第43-51页
        1.3.1 水平井井轴方位及原地应力坐标系变换第43-45页
        1.3.2 水平井井壁应力分量计算模型第45-50页
        1.3.3 水平井井壁周围的应力分布第50-51页
    1.4 裂缝起裂力学模型第51-55页
        1.4.1 裸眼完井水平井重复压裂裂缝起裂力学模型第51-52页
        1.4.2 射孔完井水平井重复压裂裂缝起裂力学模型第52-55页
    1.5 重复压裂转向半径及转向时机研究第55-58页
        1.5.1 重复压裂裂缝转向机理第55-56页
        1.5.2 重复压裂裂缝转向半径确定方法第56-58页
    1.6 产生复杂缝的缝内净压力条件第58-64页
        1.6.1 储层天然裂缝开启的缝内净压力条件第58-60页
        1.6.2 天然裂缝对多簇分段压裂裂缝延伸影响分析第60-64页
第二章 水平井重复压裂前地应力分布实例分析第64-81页
    2.1 大庆M区块原始地应力场分析第64-70页
    2.2 大庆M区块水平井初次人工裂缝诱导应力分析第70-74页
    2.3 大庆M区块注/采诱导应力场计算分析第74-77页
    2.4 大庆M区块先压裂缝诱导应力计算分析第77-81页
第三章 代表井压裂优化设计第81-94页
    3.1 压裂裂缝参数优化设计第81-89页
        3.1.1 代表井地质建模第81-82页
        3.1.2 储层相渗曲线与流体高压物性第82-83页
        3.1.3 代表井历史拟合第83-86页
        3.1.4 水平井重复压裂方案对比评价第86-88页
        3.1.5 裂缝参数优化设计第88-89页
    3.2 代表井压裂施工参数优化设计第89-92页
        3.2.1 前置液比例第89-90页
        3.2.2 施工规模第90-91页
        3.2.3 平均砂比第91-92页
        3.2.4 施工排量第92页
    3.3 代表井射孔完井参数优化设计第92-94页
结论第94-95页
参考文献第95-97页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第97-98页
致谢第98-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川南地区龙马溪组孔隙特征与页岩气赋存
下一篇: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汽车火灾报警系统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