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地区龙马溪组孔隙特征与页岩气赋存
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7-29页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7-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5页 |
1.3 存在问题 | 第25页 |
1.4 研究内容、思路及路线 | 第25-27页 |
1.5 主要工作量 | 第27-29页 |
2 地质背景 | 第29-37页 |
2.1 区域地质特征 | 第29-33页 |
2.2 研究区地质特征 | 第33-3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3 页岩气源岩-储层特征 | 第37-45页 |
3.1 页岩气源岩特征 | 第37-39页 |
3.2 页岩气储层特征 | 第39-42页 |
3.3 储层分布特征 | 第42-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4 页岩储层孔隙特征 | 第45-64页 |
4.1 孔隙表征方法 | 第45-47页 |
4.2 储集空间分类 | 第47-51页 |
4.3 孔隙结构特征 | 第51-60页 |
4.4 孔隙分形特征 | 第60-6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5 孔隙结构演化与孔隙度演变 | 第64-82页 |
5.1 孔隙度与渗透率应力响应 | 第64-68页 |
5.2 构造-埋藏条件下孔隙结构演化 | 第68-73页 |
5.3 孔隙度演变 | 第73-8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6 页岩气赋存特征 | 第82-95页 |
6.1 页岩气含气量计算方法 | 第82-84页 |
6.2 页岩吸附能力影响因素 | 第84-88页 |
6.3 页岩气赋存 | 第88-9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7 结论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7页 |
作者简历 | 第107-109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