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1“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 第13页 |
1.1.2 政府投资项目的现状:Z市的困境 | 第13-14页 |
1.1.3 互联网时代公众参与的作用:西安地铁劣质电缆事件 | 第14-15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6-17页 |
1.3.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6页 |
1.3.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6-17页 |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1.4.1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2章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公众参与和“互联网+”的理论和关系 | 第20-34页 |
2.1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概念和现状 | 第20-23页 |
2.1.1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概念、分类和特点 | 第20-21页 |
2.1.2 我国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管理现状 | 第21-22页 |
2.1.3 我国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22-23页 |
2.2 公众参与的概念、现状和意义 | 第23-28页 |
2.2.1 公众参与的概念和特点 | 第23页 |
2.2.2 我国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 | 第23-24页 |
2.2.3 公众参与的现实必要性 | 第24-26页 |
2.2.4 公众参与的作用和两面性 | 第26-27页 |
2.2.5 公众参与机制的建立 | 第27-28页 |
2.3“互联网+”的内涵和发展状况 | 第28-31页 |
2.3.1“互联网+”的内涵 | 第28页 |
2.3.2 我国已具备“互联网+政务”的基础 | 第28-30页 |
2.3.3 我国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中应用“互联网+”的现状 | 第30-31页 |
2.4 互联网对公众参与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影响 | 第31-34页 |
2.4.1 基于“互联网+”的公众参与特点 | 第31页 |
2.4.2“互联网+”公众参与的必要性 | 第31-34页 |
第3章 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在H项目中的应用 | 第34-53页 |
3.1 项目概况 | 第34-39页 |
3.1.1 项目管理模式 | 第34页 |
3.1.2 项目实施流程 | 第34-39页 |
3.2 项目公共参与方案 | 第39-41页 |
3.3 项目管理和公众参与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41-44页 |
3.4 BIM在H项目中的应用 | 第44-45页 |
3.4.1 BIM的特征 | 第44页 |
3.4.2 BIM在H项目公众参与方面的应用 | 第44-45页 |
3.5 无人机在H项目中的应用分析 | 第45-46页 |
3.5.1 无人机的特征和用途 | 第45页 |
3.5.2 无人机在H项目中的应用优势 | 第45-46页 |
3.6 大数据和云计算在H项目中的应用分析 | 第46-48页 |
3.6.1 大数据和云计算的特征 | 第46页 |
3.6.2 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公众参与模型 | 第46-47页 |
3.6.3 大数据和云计算在H项目中的应用 | 第47-48页 |
3.7 VR、AR技术在H项目中的应用分析 | 第48-50页 |
3.7.1 VR、AR技术的特征 | 第48-49页 |
3.7.2 VR与BIM的完美结合克服了公众参与的专业障碍 | 第49页 |
3.7.3 VR、AR在H项目中的应用 | 第49-50页 |
3.8 基于“互联网+”的中介超市在H项目中的应用分析 | 第50-51页 |
3.8.1 中介超市的特征和作用 | 第50-51页 |
3.8.2 中介超市在H项目中的应用 | 第51页 |
3.9 信息技术在H项目中应用的归纳总结 | 第51-53页 |
第4章 基于“互联网+”的H项目公众参与平台的构建 | 第53-63页 |
4.1 平台的管理思路 | 第53-55页 |
4.1.1 基于“互联网+”的协同治理思路 | 第53页 |
4.1.2 环状式管理模式的构建 | 第53-55页 |
4.2 H项目公众参与平台构成系统 | 第55-58页 |
4.3 平台的功能设置 | 第58-60页 |
4.3.1 内部功能 | 第58页 |
4.3.2 外部功能 | 第58-60页 |
4.4 平台的组织架构和管理 | 第60-61页 |
4.5 公众参与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 第61-63页 |
第5章 基于“互联网+”的H项目公众参与内容分析 | 第63-77页 |
5.1 H项目计划编制的公众参与 | 第63-64页 |
5.2 H项目立项阶段的公众参与 | 第64-65页 |
5.3 公众参与项目选址破解邻避效应难题 | 第65-68页 |
5.3.1 我国的邻避现象研究 | 第65-66页 |
5.3.2 邻避效应的博弈分析 | 第66-67页 |
5.3.3 公众参与H项目的选址方式 | 第67-68页 |
5.3.4 公众参与选址应考虑的问题分析 | 第68页 |
5.4 规划设计的公众参与 | 第68-70页 |
5.4.1 公众参与项目规划设计的意义 | 第68-70页 |
5.4.3 规划设计公众参与需注意的问题 | 第70页 |
5.5 公众参与H项目招标采购的监督 | 第70-71页 |
5.6 H项目征地拆迁的公众参与 | 第71-73页 |
5.6.1 公众参与征地拆迁的必要性 | 第71-72页 |
5.6.2 公众参与征地拆迁的方式 | 第72-73页 |
5.6.3 公众参与征地拆迁的评价分析 | 第73页 |
5.7 公众参与H项目的监督 | 第73-74页 |
5.8 公众参与项目后评价 | 第74-75页 |
5.9 公众参与H项目运营维护管理 | 第75-77页 |
5.9.1 公众参与运营维护管理的重要意义 | 第75-76页 |
5.9.2 公众参与H项目运营维护管理的方式 | 第76-77页 |
第6章 基于互联网金融的公众参与H项目投资分析 | 第77-89页 |
6.1 公众参与投资的意义分析 | 第77-79页 |
6.1.1 参与投资是激励公众参与项目的重要手段 | 第77-78页 |
6.1.2 公众参与投资是解决财政压力的有效方法 | 第78页 |
6.1.3 公众参与投资是PPP模式的发展和补充 | 第78-79页 |
6.2 公众参与投资的条件分析 | 第79-81页 |
6.2.1 我国具有庞大和活跃的民间资本市场 | 第79页 |
6.2.2 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为公众参与投资提供了平台 | 第79-80页 |
6.2.3 公众参与投资是政府和公众的双赢 | 第80页 |
6.2.4 H项目具备公众参与投资的条件 | 第80-81页 |
6.3 公众参与投资的可行性评价指标 | 第81-82页 |
6.4 公众参与投资的方式分析 | 第82-84页 |
6.4.1 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 | 第83页 |
6.4.2 互联网金融(P2P/P2G)+PPP | 第83-84页 |
6.5 公众参与H项目投资的分析研究 | 第84-85页 |
6.6 公众参与投资推动项目管理模式的创新 | 第85-87页 |
6.6.1 项目管理模式的转变 | 第85-86页 |
6.6.2 建立完善的公众参与投资机制 | 第86-87页 |
6.7 公众参与投资的建议 | 第87-89页 |
第7章 结论 | 第89-97页 |
7.1 结论 | 第89-92页 |
7.1.1 基于“互联网+”的公众参与模式给项目带来深刻的影响 | 第89-90页 |
7.1.2“互联网+”给公众参与模式带来巨大变革 | 第90-91页 |
7.1.3 提出基于“互联网+”的项目管理模式转变:协同治理、共治共享 | 第91-92页 |
7.2 发展与展望 | 第92-95页 |
7.2.1 基于“互联网+”的公众参与模式的推广使用 | 第92-94页 |
7.2.2 对策建议 | 第94-95页 |
7.3 本文创新成果和不足 | 第95-97页 |
7.3.1 本文的创新成果 | 第95-96页 |
7.3.2 本文的的缺点和不足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附件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