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永磁缓速器结构设计与优化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意义 | 第8-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2 新型永磁缓速器结构设计 | 第16-28页 |
2.1 永磁缓速器简介 | 第16-24页 |
2.1.1 永磁缓速器的结构类型 | 第16-20页 |
2.1.2 永磁缓速器的工作原理 | 第20-22页 |
2.1.3 永磁缓速器的安装方式 | 第22-23页 |
2.1.4 永磁缓速器的操作方式 | 第23-24页 |
2.2 新型永磁缓速器的结构设计 | 第24-27页 |
2.2.1 新型永磁缓速器结构设计图 | 第24-25页 |
2.2.2 新型永磁缓速器三维结构示意图 | 第25-27页 |
2.3 新型永磁缓速器的工作机理 | 第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3 新型永磁缓速器制动力矩计算 | 第28-39页 |
3.1 计算方法的选择 | 第28页 |
3.2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28-29页 |
3.3 制动力矩的计算 | 第29-35页 |
3.3.1 等效透入深度 | 第29-30页 |
3.3.2 源和场理论方法推导制动力矩 | 第30-32页 |
3.3.3 磁感应强度B的计算 | 第32-35页 |
3.4 源和场理论方法推导的制动力矩表达式 | 第35-36页 |
3.5 试验验证 | 第36-38页 |
3.5.1 物理样机介绍 | 第36-37页 |
3.5.2 试验数据及分析 | 第37-3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4 新型永磁缓速器结构参数设计及优化 | 第39-47页 |
4.1 各结构参数对制动力矩的影响 | 第39页 |
4.2 最大制动力矩的确定 | 第39-41页 |
4.3 气隙大小的确定 | 第41页 |
4.4 内外层定子材料和尺寸参数设计 | 第41-43页 |
4.4.1 内外层定子材料的选择 | 第41-42页 |
4.4.2 内外层定子尺寸参数设计 | 第42-43页 |
4.5 永磁体材料和尺寸参数设计 | 第43-46页 |
4.5.1 永磁材料材料的选择 | 第43-45页 |
4.5.2 永磁体尺寸参数设计及优化 | 第45-4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5 新型永磁缓速器的有限元分析 | 第47-58页 |
5.1 有限元概述 | 第47-48页 |
5.2 电磁场有限元的基本理论 | 第48-49页 |
5.3 Ansoft Maxwell软件简介 | 第49-51页 |
5.4 仿真计算 | 第51-57页 |
5.4.1 求解类型的选择 | 第51页 |
5.4.2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51-54页 |
5.4.3 材料属性定义 | 第54页 |
5.4.4 边界条件和激励的确定 | 第54-55页 |
5.4.5 自适应网格划分 | 第55页 |
5.4.6 求解结果及分析 | 第55-5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6 总结和展望 | 第58-60页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58-59页 |
6.2 论文创新点 | 第59页 |
6.3 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在校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