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仕女画和宫怨诗的意象交汇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9-13页 |
一、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二、学术回顾与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三、研究的范围、重点、难点和方法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唐代仕女画与宫怨诗的关系概述 | 第13-24页 |
第一节 唐代仕女画与宫怨诗繁荣的历史背景 | 第13-14页 |
第二节 唐代仕女画与宫怨诗相互影响的证据 | 第14-17页 |
一、唐代诗人与画家的往来与诗画互动 | 第14-16页 |
二、唐代仕女画和宫怨诗风格或意蕴的转变 | 第16-17页 |
第三节 辨析唐代现世艺术与墓葬艺术中的诗画关联 | 第17-19页 |
第四节 “意象”联通唐代仕女画与宫怨诗 | 第19-24页 |
一、以意象作为共通的思维形式 | 第19-21页 |
二、从意象到意境的追求 | 第21-24页 |
第二章 四季意象 | 第24-35页 |
第一节 春季意象 | 第24-28页 |
一、唐代宫怨诗“春宫怨”意象表现 | 第24-26页 |
二、从唐代墓室画和《簪花仕女图》看“春宫怨” | 第26-28页 |
第二节 其它季节与季节性景物意象 | 第28-35页 |
一、唐代宫怨诗与仕女画的夏、秋、冬意象概览 | 第28-29页 |
二、夏季意象与《观鸟扑蝉图》 | 第29-31页 |
三、王昌龄《长信秋词》与张萱《四景宫女》里的秋 | 第31-33页 |
四、唐宫怨诗与仕女画里的梧桐 | 第33-35页 |
第三章 活动意象 | 第35-52页 |
第一节 唐代宫怨诗与仕女画的活动意象概览 | 第35-38页 |
第二节 唐代仕女画与宫怨诗的“吹奏”意象 | 第38-43页 |
一、古籍诗文记录的仕女画看“吹奏”意象 | 第38-40页 |
二、唐代宫怨诗与《宫乐图》看“吹奏”意象 | 第40-43页 |
第三节 唐代“梳妆”画与宫怨诗梳妆意象 | 第43-47页 |
一、诗画“梳妆”意象的历史变迁 | 第43-45页 |
二、“懒梳妆”与《背面欠申内人》 | 第45-47页 |
第四节 唐代的“捣衣”画与宫怨诗捣衣意象 | 第47-52页 |
一、唐代“捣衣”诗与“捣衣”仕女画 | 第47-50页 |
二、仕女画“捣衣”的历史传承 | 第50-52页 |
第四章 器物意象 | 第52-64页 |
第一节 唐代仕女画与宫怨诗“器物”意象概览 | 第52-54页 |
第二节 唐代仕女画与宫怨诗中的“纨扇” | 第54-58页 |
一、“纨扇”在唐朝 | 第54-55页 |
二、“纨扇”表达宫怨之源流 | 第55-56页 |
三、唐代宫怨诗“纨扇”意象之画面感 | 第56-57页 |
四、《挥扇仕女图》所遵循的诗歌传统 | 第57-58页 |
第三节 “镜”与时间的流逝 | 第58-64页 |
一、“镜”在唐代 | 第58-59页 |
二、女性“照镜”在诗画中表达哀怨之源流 | 第59-61页 |
三、唐代仕女画和宫怨诗“照镜”之失时 | 第61-64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图版目录 | 第70-72页 |
作者简介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