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采油工程论文--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二次、三次采油)论文

油田注水开发效果评价方法研究

中文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9页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25页
        1.2.1 状态对比法第16-17页
        1.2.2 可采储量评价法第17-18页
        1.2.3 综合评价方法第18-22页
        1.2.4 类比法第22页
        1.2.5 数值模拟评价第22页
        1.2.6 大庆油田开发效果评价第22-23页
        1.2.7 其他方法的应用第23-25页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技术关键第25-27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25-26页
        1.3.2 技术路线第26-27页
        1.3.3 技术关键第27页
    1.4 本文的创新点第27-29页
第二章 油田开发系统分析第29-44页
    2.1 油田开发系统结构第29-31页
    2.2 油田开发子系统分析第31-38页
        2.2.1 水井系统第31-32页
        2.2.2 油井系统第32-33页
        2.2.3 油藏系统第33-38页
    2.3 开发子系统的关联整体性分析第38-42页
    2.4 系统效率评价第42-44页
        2.4.1 系统效率的评价方法第42页
        2.4.2 投入产出评价第42-43页
        2.4.3 系统工程评价第43-44页
第三章 油田开发效果动态分析评价第44-61页
    3.1 油田开发水驱系统最佳控制状态第44-51页
        3.1.1 最佳井网密度第45-46页
        3.1.2 产油量计算方法第46页
        3.1.3 注水压力上限第46-47页
        3.1.4 生产流压下限第47-48页
        3.1.5 最佳油水井数比第48-49页
        3.1.6 最佳注采比第49-50页
        3.1.7 最大合理产油量第50-51页
    3.2 油田开发系统效率第51-52页
    3.3 喇萨杏油田系统效率评价第52-53页
        3.3.1 最佳状态值第52-53页
        3.3.2 应用—评价杏七区系统效率第53页
    3.4 基于投入产出的评价模型第53-58页
        3.4.1 推导评价模型第55-58页
        3.4.2 评价模型的应用第58页
    3.5 结论及其讨论第58-61页
第四章 油藏先天地质品质的评价第61-95页
    4.1 基础准备第61-69页
        4.1.1 评价原理第61页
        4.1.2 评价论域的界定第61-62页
        4.1.3 数据统计计算方法第62-66页
        4.1.4 数据统计结果第66页
        4.1.5 复相关性分析原理介绍第66-69页
    4.2 表征油藏地质属性的参数分析第69-74页
        4.2.1 参数筛选原则第69-70页
        4.2.2 初选参数的依存性分析—定性分析第70-72页
        4.2.3 基本指标体系的相关性分析第72-74页
    4.3 油藏地质属性单参数评价第74-81页
        4.3.1 建立参数的模糊隶属度函数第74-81页
        4.3.2 计算区块的单参数模糊评价值第81页
    4.4 综合评价油藏地质品质第81-89页
        4.4.1 地质属性参数权重的计算第81-83页
        4.4.2 油藏地质品质的综合评价结果第83-84页
        4.4.3 模糊评价值的确定化第84-88页
        4.4.4 再论评语等级第88-89页
    4.5 先天油藏地质品质的统计分析第89-91页
    4.6 典型区块分析第91-93页
    4.7 结论及其讨论第93-95页
第五章 人为控制水平的评价第95-135页
    5.1 基础准备第95-102页
        5.1.1 模糊评判论域第95页
        5.1.2 统一评价标准的制定第95-97页
        5.1.3 数据统计计算方法第97-102页
        5.1.4 数据统计结果第102页
    5.2 动态控制开发属性的参数分析第102-107页
        5.2.1 动态控制指标的定性分析第103-105页
        5.2.2 动态控制指标的定量分析第105-107页
    5.3 控制开发水平的单参数评价第107-117页
        5.3.1 评价指标的数据处理第108页
        5.3.2 建立控制水平指标的模糊隶属度函数第108-117页
        5.3.3 计算区块的单参数模糊评价值第117页
    5.4 综合评价人为控制水平第117-122页
        5.4.1 计算控制指标体系权重第117-118页
        5.4.2 综合评价人为控制水平的模糊结果第118-119页
        5.4.3 模糊评价结果的确定化第119-122页
    5.5 后天控制水平评价结果统计分析第122-131页
        5.5.1 总体控制水平统计分析第122-123页
        5.5.2 大开发区的控制水平分布状况第123-129页
        5.5.3 大开发区在各类控制中的分布第129-131页
    5.6 典型区块解剖第131-133页
    5.7 结论及其讨论第133-135页
第六章 开发效果综合评价及潜力挖掘第135-166页
    6.1 综合排序评价第135-142页
        6.1.1 综合排序原理第135-137页
        6.1.2 综合排序分析第137-138页
        6.1.3 综合开发效果的分类第138-140页
        6.1.4 四类区块统计特征描述第140-141页
        6.1.5 大开发区对比评价第141-142页
    6.2 “开发水平特征”综合评价第142-150页
        6.2.1 “开发水平特征”评价原理第142-143页
        6.2.2 总体效果水平描述第143-146页
        6.2.3 四类区块水平差异分析第146-149页
        6.2.4 四类效果的水平特征解释第149-150页
    6.3 “油藏品质、控制水平的二维离散点图”综合评价第150-155页
        6.3.1 总体描述第150-151页
        6.3.2 分类描述第151-155页
    6.4 开发潜力分析第155-161页
        6.4.1 潜力分析方法描述第155-156页
        6.4.2 典型区块潜力分析第156-161页
    6.5 开发效果评价标准的界定第161-164页
    6.6 小结及讨论第164-166页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第166-168页
参考文献第168-172页
致谢第172-173页
个人简介及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173-174页
附录第174-189页

论文共1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含水期油藏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研究--以双河油田北块Ⅱ4-5层系为例
下一篇:低渗油藏产量递减规律及减缓递减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