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油气田开发设计与计算论文--油气产量与可采储量论文

低渗油藏产量递减规律及减缓递减方法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引言第13-23页
    1.1 立论依据与目的意义第13-14页
        1.1.1 问题提出第13-14页
        1.1.2 研究目的第14页
        1.1.3 研究意义第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20页
        1.2.1 低渗渗流理论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2 产量递减研究现状第16-17页
        1.2.3 低渗油藏开发调整技术现状第17-19页
        1.2.4 存在问题分析第19-20页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创新点第20-23页
        1.3.1 研究目标第20页
        1.3.2 主要研究内容第20-21页
        1.3.3 论文工作技术路线第21页
        1.3.4 论文创新点第21-23页
2 低渗油藏生产特征分析第23-38页
    2.1 国内外低渗油藏地质特征第23-24页
        2.1.1 国外低渗油藏地质特征第23页
        2.1.2 国内低渗油藏地质特征第23-24页
    2.2 低渗油藏渗流特征第24-25页
    2.3 沙丘5 井区地质特征第25-30页
        2.3.1 构造特征第25页
        2.3.2 沉积特征第25-26页
        2.3.3 储层特征第26-29页
        2.3.4 裂缝分布特征第29-30页
    2.4 沙丘5 井区开发特征第30-37页
        2.4.1 初期生产特征第30-31页
        2.4.2 注水见效分析第31-33页
        2.4.3 开发现状及评价第33-37页
    2.5 小结第37-38页
3 低渗油藏递减规律研究第38-70页
    3.1 产量递减分析理论第38-48页
        3.1.1 Arps 递减分析理论第38-39页
        3.1.2 水驱曲线方法第39-40页
        3.1.3 模型预测方法第40-43页
        3.1.4 分形方法第43-44页
        3.1.5 数值模拟方法第44-45页
        3.1.6 低渗油藏递减理论第45-48页
    3.2 低渗油藏递减规律分析第48-62页
        3.2.1 递减阶段划分第48-50页
        3.2.2 递减规律分析第50-58页
        3.2.3 国内外油藏对比第58-62页
    3.3 低渗油藏含水变化规律分析第62-67页
        3.3.1 含水率变化分析原理第62-65页
        3.3.2 含水率变化预测第65-67页
    3.4 低渗油藏产液预测第67-68页
        3.4.1 分析原理第67页
        3.4.2 产液变化曲线第67-68页
    3.5 小结第68-70页
4 产量递减影响因素分析第70-90页
    4.1 递减影响因素分析方法第70-76页
        4.1.1 地质因素分析法第70-72页
        4.1.2 权重分析法第72-74页
        4.1.3 灰色关联分析法第74-76页
    4.2 地质特征与产量递减的关系第76-85页
        4.2.1 沉积微相对递减的影响第76-78页
        4.2.2 储层非均质性对递减的影响第78-81页
        4.2.3 裂缝系统对开发的影响第81-84页
        4.2.4 隔夹层对生产的影响第84-85页
    4.3 递减影响因素应用分析第85-89页
        4.3.1 影响因素权重分析第86-88页
        4.3.2 影响因素灰色关联排序第88-89页
    4.4 小结第89-90页
5 注水优化减缓递减研究第90-104页
    5.1 合理注水压力第90-91页
        5.1.1 合理注水压力影响因素第90页
        5.1.2 合理注水压力确定第90-91页
    5.2 合理注采比第91-97页
        5.2.1 单因素注采比第91-93页
        5.2.2 多因素注采比第93-95页
        5.2.3 数值模拟对比第95-97页
    5.3 合理注水量第97-101页
        5.3.1 注水量常规计算方法第97-98页
        5.3.2 注水量对产量的影响第98-99页
        5.3.3 合理注水量数值模拟第99-101页
    5.4 合理采油速度第101-103页
        5.4.1 经验公式法第101页
        5.4.2 拟合法第101-103页
    5.5 小结第103-104页
6 注采系统调整减缓递减研究第104-115页
    6.1 注采系统调整的必要性第104-105页
    6.2 注采系统调整理论分析第105-107页
        6.2.1 不同流动方式的渗流理论第105-106页
        6.2.2 合理油水井数比模型第106-107页
    6.3 注采系统调整数值模拟第107-114页
        6.3.1 分采分注第107-110页
        6.3.2 注采系统调整第110-114页
    6.4 小结第114-115页
7 井网加密减缓递减研究第115-132页
    7.1 井网适应性分析第115-117页
    7.2 井网优化理论第117-119页
        7.2.1 合理井排距比第118页
        7.2.2 井排与裂缝配置关系第118-119页
    7.3 井网加密极限第119-124页
        7.3.1 技术极限第119-121页
        7.3.2 经济极限第121-124页
    7.4 合理井网密度第124-131页
        7.4.1 井距优化第124-128页
        7.4.2 井网加密第128-131页
    7.5 小结第131-132页
8 结论及建议第132-135页
    8.1 研究成果及结论第132-133页
    8.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第133-135页
致谢第135-136页
参考文献第136-145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研究成果第145页

论文共1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油田注水开发效果评价方法研究
下一篇:我国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