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2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一、社会背景 | 第12-13页 |
二、当代大学生自身的思想状况 | 第13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4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4页 |
三、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三节 研究的基本框架及方法 | 第15-16页 |
一、基本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二、主要研究方法 | 第16页 |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6-22页 |
一、国外研究述评 | 第16-18页 |
(一)西方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研究 | 第17页 |
1.“无政府主义” | 第17页 |
2.“历史终结论” | 第17页 |
3.马克思的历史观 | 第17页 |
(二)西方历史虚无主义的现实状况研究 | 第17-18页 |
1.俄国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想 | 第18页 |
2.德日对历史问题的反省 | 第18页 |
二、国内研究述评 | 第18-20页 |
(一)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历史背景研究 | 第19页 |
(二)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特点和表现研究 | 第19页 |
(三)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危害研究 | 第19-20页 |
(四)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原因和对策研究 | 第20页 |
三、研究趋势及相关评介 | 第20-22页 |
(一)注重宏观角度分析,忽略了微观角度 | 第20-21页 |
(二)注重理论研究,忽略贴近实际生活的探讨 | 第21页 |
(三)应进一步加强对历史虚无主义危害的研究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基本问题概述 | 第22-28页 |
第一节 虚无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内涵 | 第22-23页 |
一、虚无主义 | 第22页 |
二、历史虚无主义 | 第22-23页 |
第二节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的演变和发展 | 第23-26页 |
一、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的起源 | 第23-24页 |
二、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的沉渣泛起 | 第24-25页 |
三、信息网络时代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第25-26页 |
第三节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特征 | 第26-28页 |
一、内容上的全盘否定 | 第26-27页 |
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 第27页 |
三、传播方式上的迷惑性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认知现状调查分析 | 第28-43页 |
第一节 调查的总体概况 | 第28-30页 |
一、问卷设计 | 第28页 |
二、调查对象 | 第28-30页 |
(一)调查范围 | 第28页 |
(二)样本分布 | 第28-30页 |
三、数据处理 | 第30页 |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认知程度分析 | 第30-34页 |
一、了解程度偏低 | 第30-32页 |
二、态度认知合乎主流 | 第32-33页 |
三、行为认知趋于利好 | 第33-34页 |
第三节 当代大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认知途径分析 | 第34-36页 |
一、认知途径具有时代性 | 第34-35页 |
二、认知途径具有零散性 | 第35-36页 |
第四节 当代大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认知差异分析 | 第36-43页 |
一、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认知的性别差异明显 | 第36-38页 |
(一) 了解程度上男生优于女生 | 第36页 |
(二) 态度认知上女生旁观心态严重 | 第36-37页 |
(三) 行为认知男生远优于女生 | 第37-38页 |
二、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认知的学习阶段差异 | 第38-40页 |
(一) 学习阶段越高,了解程度越深 | 第38页 |
(二) 态度认知的学习阶段差异性不明显 | 第38-39页 |
(三) 学习阶段越高,行为认知越好 | 第39-40页 |
三、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认知的政治面貌差异 | 第40-43页 |
(一) 了解程度的政治面貌差异不明显 | 第40-41页 |
(二) 态度认知上党员明显优于非党员 | 第41页 |
(三) 行为认知上党员明显优于非党员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高校大学生的具体表现 | 第43-54页 |
第一节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历史观的影响 | 第43-45页 |
一、对重大历史事件看法混乱 | 第43-44页 |
二、对重大历史人物的评价混乱 | 第44-45页 |
第二节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政治观的影响 | 第45-48页 |
一、对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看法不一 | 第45-46页 |
二、对当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改革开放看法不一 | 第46-47页 |
三、对时政热点话题的看法存在问题 | 第47-48页 |
(一) 对港、台政治事件的看法存在问题 | 第47页 |
(二) 对“《辽宁日报》事件”的看法存在问题 | 第47-48页 |
第三节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文化观的影响 | 第48-51页 |
一、恶搞古典文化,亵渎古代历史 | 第49-50页 |
二、恶搞近代抗战,遵从娱乐至上 | 第50-51页 |
第四节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影响的总体评鉴 | 第51-54页 |
一、使得当代大学生形成错误的历史观 | 第51-52页 |
二、导致当代大学生出现了政治信仰危机 | 第52页 |
三、消解了当代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 第52-53页 |
四、扭曲了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 第53-54页 |
第五章 当代大学生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的成因分析 | 第54-61页 |
第一节 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 第54-56页 |
一、社会问题的日益凸显 | 第54页 |
二、社会思想观念的急剧转型 | 第54-55页 |
三、西方价值观的涌入 | 第55页 |
四、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 | 第55-56页 |
第二节 教育自身因素的影响 | 第56-58页 |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因素 | 第56-57页 |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客体因素 | 第57页 |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介体因素 | 第57-58页 |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下的消费文化影响 | 第58-61页 |
一、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在中国的兴起 | 第58-59页 |
二、以大众传媒为主要传播方式的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 | 第59页 |
三、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所体现的历史虚无主义 | 第59-61页 |
第六章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影响的对策分析 | 第61-67页 |
第一节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 第61-62页 |
一、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优化思想文化环境 | 第61页 |
二、弘扬主旋律教育,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侵袭 | 第61-62页 |
三、加强学术研究和针对性教育,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真面目 | 第62页 |
第二节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 第62-64页 |
一、全面提高高校教师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能力 | 第62-63页 |
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能力 | 第63-64页 |
三、切实提高思政教育介体的科学性 | 第64页 |
第三节 防范与引领相关思潮 | 第64-67页 |
一、增强媒体社会责任意识,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 | 第65页 |
二、加强对媒体监管力度,截断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途径 | 第65-66页 |
三、培养大学生正确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防止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 | 第66-67页 |
结束语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附录 1 | 第72-76页 |
附录 2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