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决权信托制度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导论 | 第10-13页 |
一、选题的背景、原因及写作的意义 | 第10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四、本文的创新点和局限性 | 第12-13页 |
第一章 表决权信托理论阐释 | 第13-25页 |
一、表决权信托的基本理论 | 第13-17页 |
(一) 表决权信托的含义 | 第13-14页 |
(二) 表决权信托的特征 | 第14页 |
(三) 表决权信托与相关制度的比较 | 第14-16页 |
(四) 表决权信托的理论支撑 | 第16-17页 |
二、表决权信托的本质与功效 | 第17-21页 |
(一) 表决权信托的本质——控制权的配置 | 第17-19页 |
(二) 表决权信托的功效——权利配置 | 第19-21页 |
三、表决权信托的积极效应与消极效应 | 第21-25页 |
(一) 表决权信托的积极效应 | 第21-23页 |
(二) 表决权信托的消极效应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我国表决权信托制度的现状分析 | 第25-30页 |
一、表决权信托制度在我国实践中的运用 | 第25-26页 |
(一) 表决权信托第一案——青岛啤酒变更案 | 第25页 |
(二) 践行中的表决权信托——捐股风波事件 | 第25-26页 |
二、我国引入表决权信托制度的障碍及回应 | 第26-30页 |
(一) 引入表决权信托的障碍 | 第26-28页 |
(二) 引入表决权信托的障碍回应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域外表决权信托制度比较分析 | 第30-36页 |
一、美国法下的表决权信托制度 | 第30-32页 |
(一) 发展历程 | 第30-31页 |
(二) 实践操作 | 第31-32页 |
二、大陆法系各国及地区表决权信托制度 | 第32-33页 |
(一) 日本 | 第32页 |
(二) 德国 | 第32-33页 |
(三) 法国 | 第33页 |
(四) 我国台湾地区 | 第33页 |
三、域外表决权信托制度的启示 | 第33-36页 |
(一) 各国视野下的表决权信托标的 | 第34页 |
(二) 美国表决权信托发展中信托目的演变 | 第34-35页 |
(三) 社会发展带来的新考验 | 第35-36页 |
第四章 我国构建表决权信托制度的设想 | 第36-45页 |
一、在公司法中制定专门规则的思考 | 第36-37页 |
二、设立表决权信托的形式与内容 | 第37-40页 |
(一) 表决权信托的形式 | 第37-38页 |
(二) 表决权信托的内容 | 第38-40页 |
三、表决权信托的公示 | 第40-43页 |
(一) 公示的意义 | 第40-41页 |
(二) 公示的方法 | 第41页 |
(三) 公示的效力 | 第41-42页 |
(四) 公示的机构 | 第42页 |
(五) 公示的对象 | 第42-43页 |
四、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 第43-44页 |
五、完善证券法、垄断法等相关法律的配套机制 | 第44-45页 |
结论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