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39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0-14页 |
1.1.1 “二孩政策”带来市场机遇 | 第10-11页 |
1.1.2 中国消费者的态度 | 第11-12页 |
1.1.3 消费呈现个性化、差异化、多元化趋势 | 第12-13页 |
1.1.4 市场需要提升儿童家具水准 | 第13-14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6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4-16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6页 |
1.3 国内外现状与儿童家具设计因子提炼 | 第16-30页 |
1.3.1 国外儿童家具研究现状及设计因子提炼 | 第17-20页 |
1.3.2 国内儿童家具研究现状及设计因子提炼 | 第20-27页 |
1.3.3 国内外儿童家具产品与品牌比较 | 第27-30页 |
1.4 研究的问题 | 第30-32页 |
1.4.1 设计研究的心理层面 | 第30-31页 |
1.4.2 购买的消费者动机 | 第31页 |
1.4.3 用户分类研究方法的开拓 | 第31-32页 |
1.5 研究的范围与约定 | 第32-34页 |
1.5.1 儿童家具设计 | 第32页 |
1.5.2 上海 | 第32-33页 |
1.5.3 上海中高收入家庭 | 第33-34页 |
1.5.4 一些约定 | 第34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34-35页 |
1.7 研究方法 | 第35-38页 |
1.7.1 人物角色法 | 第36页 |
1.7.2 质的研究·扎根理论 | 第36页 |
1.7.3 质的研究·人种志 | 第36-37页 |
1.7.4 量的研究·问卷调研 | 第37页 |
1.7.5 各方法架构与关联 | 第37-38页 |
1.8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二章 基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建构设计共性因子库 | 第39-62页 |
2.1 从“场景·人·产品”到设计因子的组成 | 第39-43页 |
2.1.1 儿童家具“场景”因素研究 | 第39-40页 |
2.1.2 儿童家具“人”的因素研究 | 第40-42页 |
2.1.3 儿童家具设计因子的共性与差异性 | 第42-43页 |
2.2 共性与差异性因子的理论依据 | 第43-51页 |
2.2.1 儿童家具设计的基础性原则 | 第43-44页 |
2.2.2 共性因子的理论依据 | 第44-46页 |
2.2.3 差异性因子的理论依据 | 第46-51页 |
2.3 设计共性因子建构 | 第51-61页 |
2.3.1 设计共性因子公式导出 | 第52-54页 |
2.3.2 婴幼儿期设计共性因子导出 | 第54-56页 |
2.3.3 幼儿时期设计共性因子导出 | 第56-58页 |
2.3.4 小学时期设计共性因子导出 | 第58-60页 |
2.3.5 设计共性因子建构 | 第60-6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三章 基于人物角色法推导用户分群及差异性因子模型 | 第62-125页 |
3.1 实地入户调研数据采集 | 第62-69页 |
3.1.1 抽样与用户招募 | 第63-66页 |
3.1.2 调研提纲设计 | 第66-69页 |
3.2 三级编码导出用户分群及分群公式 | 第69-102页 |
3.2.1 一级编码导出初始编码 | 第69-86页 |
3.2.2 二级编码聚焦类属 | 第86-93页 |
3.2.3 三级编码及家庭分群公式 | 第93-102页 |
3.3 设计差异性因子初步模型的构建 | 第102-108页 |
3.3.1 各家庭未来可能培养出的孩子类型 | 第102-105页 |
3.3.2 各类家庭家长需求及设计差异性因子导出 | 第105-108页 |
3.3.3 设计差异性因子初步模型 | 第108页 |
3.4 设计差异性因子模型的修正 | 第108-123页 |
3.4.1 问卷设计预测试和信度测试 | 第109-110页 |
3.4.2 正式问卷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思路 | 第110-112页 |
3.4.3 问卷分析 | 第112-121页 |
3.4.4 聚类和相关性分析结论的可视化 | 第121-122页 |
3.4.5 对设计差异性因子初步模型的修正 | 第122-12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123-125页 |
第四章 多维度设计因子模型的建构与实践验证 | 第125-162页 |
4.1 设计多维度因子公式和模型的建构 | 第125-130页 |
4.1.1 设计多维度因子公式的建构 | 第125-127页 |
4.1.2 设计多维度因子模型的建构 | 第127-130页 |
4.2 四类家庭角色模型卡的建构和设计实践 | 第130-147页 |
4.2.1 托管自在型家庭角色卡及其设计实践 | 第130-134页 |
4.2.2 等级精英型家庭角色卡及其设计实践 | 第134-139页 |
4.2.3 民主社交型家庭角色卡及其设计实践 | 第139-143页 |
4.2.4 民主智慧型家庭角色卡及其设计实践 | 第143-147页 |
4.3 设计实践验证 | 第147-151页 |
4.3.1 问卷设计 | 第147-149页 |
4.3.2 问卷结果分析 | 第149-151页 |
4.4 儿童家具设计定位速查 | 第151-160页 |
4.4.1 通用型儿童家具设计定位速查 | 第152-154页 |
4.4.2 用户分群速查 | 第154-156页 |
4.4.3 “托管自在型家庭”儿童家具设计定位速查 | 第156-157页 |
4.4.4 “等级精英型家庭”儿童家具设计定位速查 | 第157-158页 |
4.4.5 “民主社交型家庭”儿童家具设计定位速查 | 第158页 |
4.4.6 “民主智慧型家庭”儿童家具设计定位速查 | 第158-159页 |
4.4.7 儿童家具设计研究流程与方法 | 第159-1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60-16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62-168页 |
5.1 主要结果 | 第162-166页 |
5.2 课题的展望 | 第166-1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其他成果 | 第168-169页 |
参考文献 | 第169-173页 |
附录 1:家长教育观与儿童家具选择 | 第173-180页 |
附录 2:男童家长-儿童家具评估测评 | 第180-187页 |
附录 3:女童家长-儿童家具评估测评 | 第187-1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