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财政法论文--税法论文

我国物业税立法问题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导论第11-21页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11-13页
        (一) 研究的背景第11-12页
        (二) 研究的意义第12-13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7页
        (一) 国外研究第13-15页
        (二) 国内研究第15-16页
        (三) 现状评析第16-17页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第17-18页
        (一) 研究目的第17页
        (二) 研究方法第17-18页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第18-21页
        (一) 研究内容第18-20页
        (二) 研究框架第20-21页
第一章 物业税的理论分析第21-36页
    一、物业税的界定第21-24页
        (一) 物业的语源与含义第21页
        (二) 物业税的概念与范围界定第21-23页
        (三) 物业税概念的几点说明第23-24页
    二、物业课税的理论依据第24-32页
        (一) 财产可税性的经济学基础第25-29页
        (二) 财产可税性的法哲学基础第29-32页
    三、物业税价值目标的历史考察与现实追求第32-36页
        (一) 物业税价值目标的演进第32-33页
        (二) 物业税价值目标的历史定位第33页
        (三) 我国物业税价值目标的现实追求第33-36页
第二章 物业税的域外立法经验与我国物业税的历史变迁第36-56页
    一、立法价值目标的选择第37-39页
        (一) 财政型目标第37-38页
        (二) 政策型目标第38页
        (三) 混合型目标第38-39页
    二、立法模式的类型第39-41页
        (一) 一般财产税的立法模式第39-40页
        (二) 特别财产税的立法模式第40-41页
    三、税收归属与税收权力的分配第41-44页
        (一) 税收收入的归属第41页
        (二) 税收权力分配的国际模式第41-44页
    四、课税要素的设计第44-47页
        (一) 纳税人的相对一致性第44页
        (二) 税率的低倾向性第44-45页
        (三) 计税依据的趋同性第45-46页
        (四) 税收优惠的普遍性第46-47页
    五、我国物业税的历史变迁第47-54页
        (一) 新中国成立之前物业税源起与发展第47-52页
        (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物业税法律制度第52-54页
    六、经验借鉴第54-56页
第三章 我国物业税立法的价值目标第56-74页
    一、私人财产权的保护第56-60页
        (一) 私人财产权保护价值目标提出的时代背景第56-58页
        (二) 私人财产权保护纳入税法价值目标的共性理论分析第58-59页
        (三) 私人财产权保护作为物业税价值目标的个性理论阐释第59-60页
    二、宏观调控房价、保障公民的住宅权第60-66页
        (一) 宏观调控:现代税法(税收)价值之取向第60-62页
        (二) 税收调控的理论基础第62-63页
        (三) 物业税提出的历史背景与时代诉求第63-64页
        (四) 国家保障公民住宅权的现实责任第64页
        (五) 物业税宏观调控房价、保障住宅权的可行性第64-66页
    三、完善房地产税收体系第66-74页
        (一) 我国房地产税收体系的现状第67-69页
        (二) 物业税追求房地产税收体系完善目标的必要性第69-72页
        (三) 物业税追求房地产税收体系完善目标的可行性第72-74页
第四章 我国物业税立法模式的选择第74-94页
    一、沪渝两地房产税试点改革的实证分析第74-85页
        (一) 沪渝两地房产税制度的设计第74-75页
        (二) 沪渝两地房产税实施的效果第75-76页
        (三) 沪渝两地房产税存在的问题第76-83页
        (四) 我国物业税改革的趋势第83-85页
    二、我国物业税立法模式的构想第85-94页
        (一) 物业税的两种立法模式第85页
        (二) 我国物业税立法模式的选择第85-88页
        (三) 纯粹混合立法模式的具体构建第88-94页
第五章 我国物业税的税收归属与权力分配第94-119页
    一、物业税税收收入的归属第94-99页
        (一) 税收归属划分的理论基础第94-95页
        (二) 税收归属划分的基本原则第95-96页
        (三) 物业税税收归属的直接依据第96-97页
        (四) 我国物业税收入归属的选择第97-99页
    二、我国物业税税收权力的分配第99-119页
        (一) 物业税税收权力划分的理论分析第99-102页
        (二) 物业税税收权力的横向分配第102-112页
        (三) 物业税税收权力的纵向分配第112-119页
第六章 我国物业税课税要素的设计第119-138页
    一、我国物业税课税要素设计的依据第119-123页
        (一) 受益原则与量能原则第120-121页
        (二) 我国物业税的选择第121-123页
    二、具体课税要素的设计第123-134页
        (一) 纳税人:原则基础上的例外第123-125页
        (二) 征税范围:受益原则依据的解答第125-127页
        (三) 税率:多个维度的思考第127-130页
        (四) 计税依据:市场评估价值的追求第130-132页
        (五) 税收优惠:法理分析基础上的选择第132-134页
    三、物业税配套法律制度的完善第134-138页
        (一) 建立健全房地产评估法律制度第134-136页
        (二) 建立健全不动产权属登记制度第136-138页
结语第138-140页
    一、主要的结论第138-139页
    二、可能的创新与不足第139-140页
参考文献第140-148页
致谢第148-149页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情况第149-150页

论文共1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断保”问题研究
下一篇: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对心理韧性的影响--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