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柏峪“燕歌戏”实地调查与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4页 |
第一章 燕歌戏的生存环境与历史沿革 | 第14-24页 |
第一节 燕歌戏的生长环境 | 第14-16页 |
(一) 历史与自然条件 | 第14-15页 |
(二) 人口与经济概况 | 第15-16页 |
第二节 民俗文化及其分布特征 | 第16-18页 |
(一) 当地民俗及日常生活 | 第17页 |
(二) 周边文化环境 | 第17-18页 |
第三节 燕歌戏的历史沿革 | 第18-24页 |
(一) 明清时期 | 第19-20页 |
(二) 近现代时期 | 第20-24页 |
第二章 燕歌戏艺人的考查与研究 | 第24-38页 |
第一节 艺人情况考查 | 第24-33页 |
(一) 艺人的类型 | 第24-30页 |
(二) 艺人的性别构成 | 第30-32页 |
(三) 年龄结构及传承特征 | 第32-33页 |
第二节 艺人的音乐能力 | 第33-36页 |
(一) 老艺人的音乐能力 | 第34-35页 |
(二) 新艺人的音乐能力 | 第35-36页 |
第三节 艺人的角色与分工 | 第36-38页 |
(一) 角色与乐队 | 第36-37页 |
(二) 职务与分工 | 第37-38页 |
第三章 燕歌戏音乐的文化分析 | 第38-56页 |
第一节 关于音乐分析的探讨 | 第38-42页 |
(一) 音乐与文化的关系 | 第38-40页 |
(二) 音乐分析的途径 | 第40-42页 |
第二节 代表剧目《罗衫记》音乐分析 | 第42-48页 |
(一) 以"考中"与"夸官"两场为例 | 第42-46页 |
(二) 以"盗状"和"审问"两场为例 | 第46-48页 |
第三节 燕歌戏的唱腔分析 | 第48-51页 |
(一) 燕歌戏的唱腔 | 第48-49页 |
(二) 燕歌戏的曲牌 | 第49-51页 |
第四节 燕歌戏的器乐分析 | 第51-56页 |
(一) 器乐概况 | 第51-53页 |
(二) 丝弦与唢呐音乐 | 第53页 |
(三) 锣鼓音乐 | 第53-56页 |
第四章 燕歌戏的维护与文化价值阐释 | 第56-68页 |
第一节 剧目遗存及维护 | 第56-61页 |
(一) 剧目的留存 | 第56-57页 |
(二) 剧目的遗失 | 第57-58页 |
(三) 剧目的维护 | 第58-61页 |
第二节 表演行为及文化阐释 | 第61-65页 |
(一) 演出的地点与习俗 | 第61-64页 |
(二) 演出的时间与用途 | 第64页 |
(三) 表演的形式与作用 | 第64-65页 |
第三节 燕歌戏的文化价值 | 第65-68页 |
(一) 历史与社会价值 | 第65-66页 |
(二) 艺术价值 | 第66-68页 |
结语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附录 | 第72-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个人简历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