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20-56页 |
1.1 国内外制造业现状及需求 | 第20-24页 |
1.2 国内外设计方法学起源与发展 | 第24-32页 |
1.2.1 国外设计方法学起源与发展 | 第24-30页 |
1.2.1.1 20世纪之前的设计方法学萌芽 | 第24-25页 |
1.2.1.2 20世纪60年代起发达国家的设计方法学研究运动 | 第25-28页 |
1.2.1.3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设计方法学国际化时期 | 第28-30页 |
1.2.2 国内设计方法学起源与发展 | 第30-32页 |
1.2.2.1 20世纪80年代国内设计方法学热潮 | 第30-31页 |
1.2.2.2 国内设计方法学现状 | 第31-32页 |
1.3 设计方法学研究现状 | 第32-49页 |
1.3.1 系统化工程设计过程理论体系 | 第32-44页 |
1.3.2 基于Affordance的设计理论体系 | 第44-49页 |
1.4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 | 第49-52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52-56页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52-53页 |
1.5.2 论文研究意义 | 第53-56页 |
第2章 基于“功能”和“支持集”的系统化工程设计方法体系 | 第56-69页 |
2.1 引言 | 第56页 |
2.2 功能-支持集设计方法的概念基础 | 第56-58页 |
2.2.1 功能 | 第56-57页 |
2.2.2 支持集 | 第57-58页 |
2.3 功能-支持集设计方法设计活动框架 | 第58-59页 |
2.4 功能-支持集设计方法的任务明确与细化阶段 | 第59-60页 |
2.5 功能-支持集设计方法的概念设计阶段 | 第60-63页 |
2.5.1 确定功能原理及其结构 | 第60-62页 |
2.5.2 寻求原理方案及其结构 | 第62-63页 |
2.6 功能-支持集设计方法的具体化设计阶段 | 第63-66页 |
2.6.1 划分成可实施的模块 | 第63-64页 |
2.6.2 初步总体设计 | 第64-65页 |
2.6.3 产品总体设计 | 第65-66页 |
2.7 功能-支持集设计方法的详细设计阶段 | 第66页 |
2.8 功能-支持集设计方法体系框架结构图 | 第66-67页 |
2.9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3章 基于“功能”和“支持集”的联合概念基础和设计活动框架 | 第69-94页 |
3.1 引言 | 第69页 |
3.2 领域本体 | 第69-70页 |
3.3 设计方法学现有概念基础存在的问题 | 第70-71页 |
3.4 确立意图域基础概念 | 第71-77页 |
3.4.1 不同流派的“功能”概念理解 | 第71-72页 |
3.4.2 “功能”概念理解的初步归纳 | 第72-73页 |
3.4.3 “行为意义功能”和“效应意义功能”的关联关系 | 第73-74页 |
3.4.4 不同理解的“功能”概念的局限性及辨析 | 第74-75页 |
3.4.5 “功能”概念层级对象的提出 | 第75-76页 |
3.4.6 定义“功能”概念 | 第76-77页 |
3.5 确立现实域基础概念 | 第77-84页 |
3.5.1 “Affordance”概念的起源 | 第77-78页 |
3.5.2 设计领域中“Affordance”概念的不同理解 | 第78-80页 |
3.5.3 “Affordance”概念内涵的分歧 | 第80-81页 |
3.5.4 “Affordance”概念的层次性 | 第81-82页 |
3.5.5 定义“支持集”概念 | 第82-84页 |
3.6 “功能”和“支持集”的对比与联系 | 第84-87页 |
3.7 基于“功能”和“支持集”的设计活动框架 | 第87-92页 |
3.7.1 基于“功能”和“支持集”的设计活动描述 | 第87-89页 |
3.7.2 基于“功能”和“支持集”的设计活动迭代 | 第89-92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4章 基于“功能”和“支持集”的功能结构构建研究 | 第94-134页 |
4.1 引言 | 第94页 |
4.2 基于“功能”和“支持集”的功能结构构建原理 | 第94-105页 |
4.2.1 基于“功能”和“支持集”的功能结构构建的系统对象 | 第95-100页 |
4.2.1.1 目的层系统的功能结构 | 第96-98页 |
4.2.1.2 效应层系统和行为层系统的功能结构 | 第98-100页 |
4.2.2 基于“功能”和“支持集”的功能结构构建的思考维度 | 第100-105页 |
4.2.2.1 “功能”维度的功能结构构建 | 第101-103页 |
4.2.2.2 “支持集”维度的功能结构构建 | 第103-105页 |
4.3 基于“功能”和“支持集”的功能结构构建方法 | 第105-129页 |
4.3.1 确定目的层系统总功能 | 第105-107页 |
4.3.2 将目的层系统总功能分解为不同承载主体的总功能 | 第107-109页 |
4.3.3 承载主体的功能结构构建 | 第109-127页 |
4.3.3.1 为每条输出流绘制倒逼功能链 | 第109-110页 |
4.3.3.2 在倒逼功能链基础上绘制推演功能链 | 第110-125页 |
4.3.3.3 将承载主体各条功能链组合为功能结构图 | 第125-127页 |
4.3.4 产出最终的目的层系统功能结构 | 第127-129页 |
4.4 与现有功能结构图方法的对比 | 第129-13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32-134页 |
第5章 基于“功能”和“支持集”的广义产品模块结构聚类研究 | 第134-157页 |
5.1 引言 | 第134页 |
5.2 模块结构的作用和意义 | 第134-138页 |
5.3 广义产品的模块结构聚类 | 第138-140页 |
5.4 基于“功能”和“支持集”的广义产品模块结构聚类方法 | 第140-155页 |
5.4.1 功能-支持集模块结构矩阵体系方法的整体框架 | 第141-142页 |
5.4.2 构建矩阵体系基础的不同设计步骤特征参数 | 第142-145页 |
5.4.2.1 表征设计任务阐述步骤的“广义用户需求信息” | 第142-143页 |
5.4.2.2 表征功能结构构建步骤的“广义产品性能参数” | 第143-144页 |
5.4.2.3 表征寻求原理方案步骤的“广义产品方案元件” | 第144-145页 |
5.4.3 矩阵体系中各组成矩阵的构建 | 第145-152页 |
5.4.3.1 质量功能-支持集展开矩阵的构建 | 第145-147页 |
5.4.3.2 广义设计参数矩阵的构建 | 第147-149页 |
5.4.3.3 广义设计结构矩阵的构建 | 第149-152页 |
5.4.4 通过聚类算法对最终矩阵结果计算得到模块结构 | 第152-155页 |
5.5 本章小节 | 第155-157页 |
第6章 基于“功能”和“支持集”的系统化工程设计方法实例研究. | 第157-177页 |
6.1 引言 | 第157页 |
6.2 手提式吸尘器的功能及支持集联合概念基础 | 第157-162页 |
6.2.1 手提式吸尘器各层级功能 | 第157-159页 |
6.2.2 手提式吸尘器“功能”和“支持集”的各层级系统关联分析 | 第159-162页 |
6.3 基于“功能”和“支持集”的手提式吸尘器功能结构构建 | 第162-166页 |
6.3.1 确定手提式吸尘器目的层系统总功能 | 第162-163页 |
6.3.2 绘制手提式吸尘器倒逼功能链和推演功能链 | 第163-165页 |
6.3.3 绘制手提式吸尘器倒逼功能结构图和推演功能结构图 | 第165-166页 |
6.4 以手提式吸尘器为对象的FAMD矩阵方法 | 第166-175页 |
6.4.1 建立手提式吸尘器的QFAD矩阵 | 第166-172页 |
6.4.2 建立手提式吸尘器的GDPM矩阵 | 第172页 |
6.4.3 建立手提式吸尘器的GDSM矩阵 | 第172-173页 |
6.4.4 模糊聚类算法计算手提式吸尘器模块结构聚类方案 | 第173-175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75-177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77-183页 |
7.1 全文总结与创新点 | 第177-181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181-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183-19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94-196页 |
作者简历 | 第1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