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9页 |
文中縮略词中英文对照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41页 |
1.1 肌肉细胞分化研究进展 | 第10-16页 |
1.1.1 肌细胞的起源 | 第10-11页 |
1.1.2 肌细胞分化的主效基因Myod的克隆 | 第11页 |
1.1.3 肌细胞的分化 | 第11-13页 |
1.1.4 肌细胞的融合 | 第13-16页 |
1.2 Elmo蛋白研究进展 | 第16-25页 |
1.2.1 Elmo基因的克隆 | 第16-17页 |
1.2.2 Elmo蛋白的序列和结构 | 第17-20页 |
1.2.3 Elmo蛋白是一种磷酸化蛋白 | 第20-21页 |
1.2.4 同Elmo相互作用的蛋白及蛋白复合体的功能 | 第21-25页 |
1.3 ClipR-59蛋白研究进展 | 第25-40页 |
1.3.1 ClipR-59蛋白表达分析 | 第26-27页 |
1.3.2 ClipR-59的结构分析 | 第27-34页 |
1.3.3 ClipR-59蛋白功能研究进展 | 第34-40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40-41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41-6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41-46页 |
2.1.1 细胞和菌株 | 第41页 |
2.1.2 质粒 | 第41页 |
2.1.3 试剂 | 第41页 |
2.1.4 细胞培养常规试剂 | 第41页 |
2.1.5 常规耗材 | 第41-42页 |
2.1.6 细胞培养溶液配制 | 第42页 |
2.1.7 细菌培养基的配制 | 第42页 |
2.1.8 试剂的配制 | 第42-45页 |
2.1.9 PCR引物序列 | 第45页 |
2.1.10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5-46页 |
2.1.11 分析工具软件及网址 | 第4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46-62页 |
2.2.1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效价的测定及质粒DNA的转化 | 第46-47页 |
2.2.2 质粒DNA的制备 | 第47-49页 |
2.2.3 外源片段的回收方法 | 第49-50页 |
2.2.4 连接反应体系的确定 | 第50页 |
2.2.5 重组质粒的快速鉴定Cracking法 | 第50-51页 |
2.2.6 PCR反应体系及条件 | 第51页 |
2.2.7 细胞复苏 | 第51-52页 |
2.2.8 细胞传代培养 | 第52页 |
2.2.9 细胞计数 | 第52页 |
2.2.10 细胞冻存 | 第52-53页 |
2.2.11 SDS-PAGE凝胶电泳和Western Blot | 第53-55页 |
2.2.12 细胞转染(以六孔板为例) | 第55页 |
2.2.13 C2C12细胞分化和融合指数的计算 | 第55-56页 |
2.2.14 免疫荧光 | 第56页 |
2.2.15 IP实验步骤(以六孔板为例) | 第56-57页 |
2.2.16 GST-Pull down(以6 cm培养皿为例) | 第57页 |
2.2.17 Racl活性测定 | 第57-59页 |
2.2.18 慢病毒包装及浓缩 | 第59页 |
2.2.19 逆转录病毒的包装及浓缩 | 第59-60页 |
2.2.20 病毒滴度测定 | 第60-61页 |
2.2.21 C2C12细胞的感染 | 第61页 |
2.2.22 数据分析 | 第61-62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第62-84页 |
3.1 ClipR-59同Elmo2相互作用 | 第62-64页 |
3.2 ClipR-59调控肌细胞融合 | 第64-67页 |
3.3 ClipR-59同Elmo家族的Elmo2和Elmo3作用强度高 | 第67-70页 |
3.4 ClipR-59同Elmo2相互作用调控Rac1的活性 | 第70-73页 |
3.5 Elmo2通过PH结构域同ClipR-59相互作用 | 第73-75页 |
3.6 筛选ClipR-59中同Elmo2相互作用的结构域 | 第75-79页 |
3.7 Rho GTPase和Insulin调控ClipR-59和Elmo2相互作用 | 第79-82页 |
3.8 Insulin调控Elmo2的磷酸化水平 | 第82-84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84-86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附录 | 第98-102页 |
个人简历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