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42页 |
1.1 铁矿石烧结概述 | 第17-24页 |
1.1.1 铁矿石烧结过程特点 | 第17-18页 |
1.1.2 铁矿石烧结工艺流程 | 第18-22页 |
1.1.3 烧结过程中床层分布及传热传质机理 | 第22-24页 |
1.2 我国铁矿石烧结发展及现状 | 第24-30页 |
1.2.1 我国铁矿石烧结发展取得的成绩 | 第24-27页 |
1.2.2 我国铁矿石烧结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 第27-30页 |
1.3 铁矿石烧结过程中高温区流动阻力研究现状 | 第30-33页 |
1.3.1 高温区流动阻力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1.3.2 高温区流动阻力影响因素 | 第31-33页 |
1.4 铁矿石烧结燃烧过程中NO_x排放研究现状 | 第33-40页 |
1.4.1 铁矿石烧结过程中NO_x排放试验研究现状 | 第35-39页 |
1.4.2 铁矿石烧结过程中NO_x排放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39-40页 |
1.5 本文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40-42页 |
第2章 试验装置及原材料特性 | 第42-53页 |
2.1 试验台架及仪器 | 第42-46页 |
2.1.1 烧结杯中试试验台架 | 第42-43页 |
2.1.2 烧结床温度测量装置 | 第43-44页 |
2.1.3 金相分析装置 | 第44-45页 |
2.1.4 烟气分析装置 | 第45-46页 |
2.2 原材料特性 | 第46-53页 |
2.2.1 原材料来源及粒径分布 | 第46页 |
2.2.2 材料元素分析 | 第46-47页 |
2.2.3 原材料矿相分析 | 第47-53页 |
第3章 高温区流动阻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53-69页 |
3.1 高温区流动阻力及其对烧结床流动阻力的影响 | 第53-55页 |
3.2 铁矿石烧结过程中床层压降计算 | 第55-57页 |
3.3 简化的床层压降模型的试验验证 | 第57-61页 |
3.3.1 试验研究方法 | 第57-60页 |
3.3.2 试验工况表 | 第60-61页 |
3.3.3 模型的试验验证 | 第61页 |
3.4 影响高温区域流动阻力的因素 | 第61-67页 |
3.4.1 温度对于高温区流动阻力的影响 | 第61-65页 |
3.4.2 高温区厚度对于高温区流动阻力的影响 | 第65-66页 |
3.4.3 高温区床层结构对于高温区流动阻力的影响 | 第66-6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4章 影响高温区床层结构的因素 | 第69-89页 |
4.1 引言 | 第69-70页 |
4.2 烧结杯试验介绍 | 第70-73页 |
4.2.1 研究方法 | 第70页 |
4.2.2 烧结过程中高温区位置的确定 | 第70-72页 |
4.2.3 烧结预点火风量的确定 | 第72-73页 |
4.3 重要烧结参数对于高温区流动阻力的影响 | 第73-82页 |
4.3.1 高温区流动阻力 | 第73-75页 |
4.3.2 焦炭含量对高温区流动阻力的影响 | 第75-76页 |
4.3.3 碱度对高温区流动阻力的影响 | 第76-77页 |
4.3.4 MgO含量对高温区流动阻力的影响 | 第77-79页 |
4.3.5 焦粉粒径对高温区流动阻力的影响 | 第79-80页 |
4.3.6 石灰石粒径对高温区流动阻力的影响 | 第80-81页 |
4.3.7 点火参数(点火负压)对高温区流动阻力的影响 | 第81-82页 |
4.4 影响高温区床层结构的机理性因素 | 第82-87页 |
4.4.1 液相量及驱动力对高温区床层结构的影响 | 第83-85页 |
4.4.2 液相粘度对高温区床层结构的影响 | 第85-86页 |
4.4.3 生料床透气性对高温区床层结构的影响 | 第86-87页 |
4.5 减少烧结过程中流动阻力的方法 | 第87页 |
4.6 本章总结 | 第87-89页 |
第5章 高温区对于烧结床流动阻力影响的新模型 | 第89-101页 |
5.1 引言 | 第89页 |
5.2 新K_5模型的提出 | 第89-90页 |
5.3 新K_5模型中的关键子模型 | 第90-96页 |
5.3.1 液相份额模型 | 第90-92页 |
5.3.2 液相粘度模型 | 第92-94页 |
5.3.3 支持向量机(SVM)模型 | 第94-96页 |
5.4 模型的验证 | 第96-99页 |
5.4.1 SVM模型的验证 | 第96-98页 |
5.4.2 k_5模型的验证 | 第98-99页 |
5.5 本章总结 | 第99-101页 |
第6章 豆石矿烧结过程中火焰前锋速度对高温区流动阻力的影响 | 第101-114页 |
6.1 引言 | 第101-102页 |
6.2 烧结杯试验研究 | 第102-103页 |
6.2.1 研究方法 | 第102-103页 |
6.2.2 烧结矿矿相及孔隙结构的确定 | 第103页 |
6.3 火焰前锋 | 第103-107页 |
6.3.1 火焰前锋定义 | 第103-104页 |
6.3.2 火焰前锋速度 | 第104-107页 |
6.4 火焰前锋速度对于豆石矿烧结过程的影响 | 第107-112页 |
6.4.1 火焰前锋速度与烧结床温的关系 | 第107-108页 |
6.4.2 火焰前锋速度对高温区孔隙结构的影响 | 第108-112页 |
6.4.3 火焰前锋速度对高温区流动阻力的影响 | 第112页 |
6.5 本章总结 | 第112-114页 |
第7章 研究烧结料成分与火焰前锋参数之间关系的新方法 | 第114-133页 |
7.1 引言 | 第114-115页 |
7.2 烧结杯试验研究 | 第115-119页 |
7.2.1 研究方法 | 第115-117页 |
7.2.2 详细试验工况 | 第117-118页 |
7.2.3 试验中考察的火焰前锋参数 | 第118-119页 |
7.3 烧结料成分对于火焰前锋参数的影响 | 第119-131页 |
7.3.1 试验方法的验证 | 第119-124页 |
7.3.2 焦粉含量及负压对于火焰前锋参数的影响 | 第124-127页 |
7.3.3 焦粉粒径对于火焰前锋参数的影响 | 第127-128页 |
7.3.4 焦粉后加对于火焰前锋参数的影响 | 第128-130页 |
7.3.5 碱度对于火焰前锋参数的影响 | 第130-131页 |
7.4 本章总结 | 第131-133页 |
第8章 铁矿石烧结过程中焦炭燃烧对于NO_x排放的影响 | 第133-156页 |
8.1 引言 | 第133页 |
8.2 铁矿石烧结过程中NO_x的形成机理 | 第133-134页 |
8.3 烧结杯试验研究 | 第134-139页 |
8.3.1 研究方法 | 第134-136页 |
8.3.2 试验工况 | 第136-137页 |
8.3.3 烧结床温度及矿相的确定 | 第137-139页 |
8.4 烧结参数对于NO_x的影响 | 第139-151页 |
8.4.1 焦粉含量对于NO_x排放的影响 | 第140-142页 |
8.4.2 焦粉粒径对于NO_x排放的影响 | 第142-146页 |
8.4.3 焦粉后加对于NO_x排放的影响 | 第146-147页 |
8.4.4 碱度对于NO_x排放的影响 | 第147-151页 |
8.5 铁矿石烧结过程中NO_x的生成与还原 | 第151-153页 |
8.5.1 铁矿石烧结过程中温度和CO对于NO_x还原的影响 | 第151-152页 |
8.5.2 还原性气氛对于NO_x生成的影响 | 第152页 |
8.5.3 焦炭对于NO_x还原的影响 | 第152-153页 |
8.6 高温区流动阻力对于焦炭燃烧与NO_x排放的影响 | 第153-154页 |
8.7 铁矿石烧结过程中NO_x减排措施分析 | 第154页 |
8.8 本章总结 | 第154-156页 |
第9章 铁矿石烧结过程中影响NO_x排放的数值研究 | 第156-171页 |
9.1 引言 | 第156-157页 |
9.2 NO_x生成及还原模型 | 第157-164页 |
9.2.1 NO_x生成模型 | 第157-161页 |
9.2.2 NO_x与C反应还原模型 | 第161-164页 |
9.2.3 CO与NO_x的还原模型 | 第164页 |
9.3 数值模型的试验验证 | 第164-167页 |
9.4 影响烧结过程中NO_x排放的因素 | 第167-170页 |
9.4.1 热力型NO_x对于烧结过程中NO_x排放的影响 | 第167-168页 |
9.4.2 定量C与NO还原对于烧结过程中NO_x排放的影响 | 第168-169页 |
9.4.3 定量CO与NO还原对于烧结过程中NO_x排放的影响 | 第169-170页 |
9.5 本章总结 | 第170-171页 |
第10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第171-175页 |
10.1 本文主要内容及结论 | 第171-172页 |
10.2 文创新点 | 第172-173页 |
10.3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73-175页 |
参考文献 | 第175-188页 |
致谢 | 第188-190页 |
作者简介 | 第190-191页 |
教育背景 | 第190页 |
项目经历 | 第190页 |
获奖经历 | 第190-191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