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20页 |
1.1 前言 | 第8-11页 |
1.1.1 隔震与消能技术发展概述 | 第9-11页 |
1.1.2 钢-混组合结构隔震及消能技术发展概述 | 第11页 |
1.2 隔震系统 | 第11-15页 |
1.2.1 基础隔震系统 | 第12-13页 |
1.2.2 基础隔震原理 | 第13页 |
1.2.3 基础隔震特性 | 第13-14页 |
1.2.4 隔震支座 | 第14-15页 |
1.2.5 基础隔震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15页 |
1.3 消能能减震技术概述 | 第15-18页 |
1.3.1 消能减震概念 | 第15-16页 |
1.3.2 消能减震原理 | 第16-17页 |
1.3.3 消能减震装置的类型 | 第17-18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安排 | 第18-20页 |
第2章 基础理论与分析软件简介 | 第20-34页 |
2.1 基础理论 | 第20-30页 |
2.1.1 单质点模型 | 第20-24页 |
2.1.2 双质点模型 | 第24-27页 |
2.1.3 多质点模型 | 第27-30页 |
2.2 SAP2000分析软件简介 | 第30-33页 |
2.2.1 分析功能 | 第30页 |
2.2.2 连接单元 | 第30-32页 |
2.2.3 阻尼理论 | 第32-3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动力方程的求解方法 | 第34-40页 |
3.1 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 | 第34-35页 |
3.1.1 快速非线性(FNA)方法 | 第34-35页 |
3.2 直接积分法 | 第35-38页 |
3.2.1 Houbolt法 | 第35-36页 |
3.2.2 Wilsonθ 法 | 第36-37页 |
3.2.3 Newmark法 | 第37-38页 |
3.3 算例 | 第38-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地震响应分析 | 第40-66页 |
4.1 分析模型 | 第40-45页 |
4.1.1 大楼概况 | 第40-41页 |
4.1.2 隔震层 | 第41-43页 |
4.1.3 消能器 | 第43-45页 |
4.2 地震波的选择 | 第45-46页 |
4.3 隔震楼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46-49页 |
4.3.1 建模过程中的基本假定 | 第46-47页 |
4.3.2 隔震支座的模拟 | 第47-48页 |
4.3.3 结构自振周期 | 第48-49页 |
4.4 地震模拟分析 | 第49-59页 |
4.4.1 数据处理 | 第49-55页 |
4.4.2 在兰州波下、EL-Centro波、人工波下的水平地震响应 | 第55-59页 |
4.5 消能器的优化布置 | 第59-63页 |
4.5.1 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分析结果 | 第59-6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3-66页 |
结论 | 第66-68页 |
附录 | 第68-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