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2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9-11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三)文献研究述评 | 第17页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8页 |
五、研究重点与研究难点 | 第18-19页 |
(一)研究的重点 | 第18页 |
(二)研究的难点 | 第18-19页 |
六、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19-20页 |
(一)研究的创新 | 第19页 |
(二)研究的不足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农村初中留守女童德育工作的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一)德育 | 第20页 |
(二)农村初中留守女童 | 第20-21页 |
二、农村初中留守女童德育工作的理论借鉴 | 第21-24页 |
(一)人的社会化理论 | 第21-22页 |
(二)人的主体性理论 | 第22-24页 |
第三章H乡农村初中留守女童德育工作现状及分析 | 第24-34页 |
一、南江县H乡基本情况 | 第24页 |
二、H乡农村初中留守女童的概况 | 第24-28页 |
(一)H乡农村初中留守女童人数较多 | 第24-25页 |
(二)H乡初中留守女童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父母外出务工 | 第25页 |
(三)H乡农村初中留守女童德育施教情况 | 第25-26页 |
(四)农村初中留守女童易“被忽视”甚至“被歧视” | 第26-27页 |
(五)农村初中留守女童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 | 第27-28页 |
三、H乡初中留守女童德育工作现状分析 | 第28-34页 |
(一)农村初中留守女童德育工作的良好发展态势 | 第29-30页 |
(二)农村初中留守女童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 第30-34页 |
第四章 改进农村初中留守女童德育工作的对策探析 | 第34-39页 |
一、政府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德育工作制度保障 | 第34-35页 |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引导农民回乡创业 | 第34页 |
(二)国家制定相关政策,保障农民工及子女的权益 | 第34-35页 |
二、建立社会各界关爱模式,发扬社会志愿服务精神 | 第35页 |
(一)积极建立社会关爱模式,丰富留守女童精神生活 | 第35页 |
(二)建立高校志愿者服务机制,开展有效的志愿者服务 | 第35页 |
三、健全学校德育管理制度,发挥学校德育主导作用 | 第35-37页 |
(一)建立留守女童成长记录档案,充分了解留守女童德育情况 | 第35-36页 |
(二)切实提高德育工作能力,充分发挥德育主体作用 | 第36页 |
(三)建立德育工作管理体系,开展丰富的德育活动 | 第36页 |
(四)完善“留守女童之家”,共建留守女童心灵的“家” | 第36-37页 |
四、优化家庭教育功能,重视家庭道德教育 | 第37-38页 |
(一)加强亲子沟通,共筑爱的桥梁 | 第37页 |
(二)创新“代理父母”模式,让爱填平缺失的亲情 | 第37-38页 |
五、培养自身道德教育能力,努力塑造健康的人格 | 第38-39页 |
(一)留守女童应重视自我道德养成,树立自信与乐观的生活态度 | 第38页 |
(二)留守女童应树立远大理想,积极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 第38-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附录 | 第42-46页 |
致谢 | 第46-48页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