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23页 |
一、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 第9-11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9-10页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关于兴趣的研究综述 | 第11-18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三、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第18-19页 |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和存在不足 | 第19页 |
(一)创新之处 | 第19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19页 |
五、研究设计 | 第19-23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19-20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第二章 高中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理论阐释 | 第23-28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23-25页 |
(一)学习兴趣的概念 | 第23页 |
(二)学习效果的概念 | 第23-24页 |
(三)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 第24-25页 |
二、提升高中生学习思想政治课兴趣的重要性 | 第25-28页 |
(一)学生学习的“催化剂” | 第25-26页 |
(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要求 | 第26页 |
(三)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 | 第26页 |
(四)新课改和新一轮高考改革的需要 | 第26-28页 |
第三章 高中生学习思想政治课兴趣不足的基本表现 | 第28-34页 |
一、高中生问卷调查的统计情况 | 第28-31页 |
(一)学习无目标或计划 | 第29页 |
(二)学习思想政治课的途径单一 | 第29-30页 |
(三)学习态度厌倦冷漠 | 第30页 |
(四)学习效果不佳,无成就感 | 第30-31页 |
二、高中政治教师访谈结果 | 第31-34页 |
第四章 高中生学习思想政治课兴趣不足的主要原因 | 第34-42页 |
一、高中生自身的原因 | 第34-36页 |
(一)学习态度不端正 | 第34-35页 |
(二)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不足,学习的成就动机欠缺 | 第35页 |
(三)对学科的价值存在认识偏差 | 第35-36页 |
二、教师的原因 | 第36-39页 |
(一)教师的个性因素 | 第36-37页 |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 | 第37页 |
(三)缺乏提升学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动力 | 第37-38页 |
(四)部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受限 | 第38-39页 |
三、评价体系的原因 | 第39页 |
(一)评价标准功利 | 第39页 |
(二)评价方式单一 | 第39页 |
四、环境的原因 | 第39-42页 |
(一)家庭环境 | 第40页 |
(二)校园环境 | 第40-41页 |
(三)社会环境 | 第41-42页 |
第五章 高中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提升的基本策略 | 第42-53页 |
一、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理念 | 第42-43页 |
(一)高中生应正确认识思想政治学科的价值 | 第42页 |
(二)教师应树立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 | 第42-43页 |
(三)学校应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 | 第43页 |
二、高中生自我提升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 | 第43-44页 |
(一)端正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态度 | 第43-44页 |
(二)提升自我的学习能力,激发学习成就动机 | 第44页 |
三、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 | 第44-49页 |
(一)思想政治课教师自我完善和发展 | 第45-46页 |
(二)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思想政治课教师进行专业培养 | 第46-47页 |
(三)优化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活动 | 第47-49页 |
四、建立多元化的学科评价体系 | 第49-50页 |
(一)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课评价要科学多元化 | 第49-50页 |
(二)对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评价要有综合开放性 | 第50页 |
五、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 第50-53页 |
(一)创建良好的家庭环境 | 第51页 |
(二)优化校园环境 | 第51-52页 |
(三)共创和谐的社会环境 | 第52-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附录A 高中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调查问卷 | 第58-62页 |
附录B 访谈提纲(教师)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