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喻与平权--一个转型社区网络参与下的亲子互动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28页 |
一、研究选题的缘起 | 第8页 |
二、选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第8-10页 |
三、学术界研究综述 | 第10-26页 |
四、选题的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第一章 调研区域的基本情况 | 第28-37页 |
第一节 调研社区的背景介绍 | 第28-31页 |
一、转型前:昆明市郊的巨大城中村 | 第28-30页 |
二、转型后:生活富足的城市新社区 | 第30-31页 |
第二节 调研社区的人员结构 | 第31-33页 |
一、转型前:依靠土地,以农业手工业为主谋生 | 第32页 |
二、转型后:结构多元,以社区为中心服务周边 | 第32-33页 |
第三节 调研社区的媒介发展变迁 | 第33-37页 |
一、转型前:电视普及,网络是新鲜事物 | 第34-35页 |
二、转型后:网络寻常,手机成生活日常 | 第35-37页 |
第二章 亲子双方的网络接触情况分析 | 第37-56页 |
第一节 亲子双方网络接触的客观性对比 | 第37-44页 |
一、亲子双方的网络使用时间 | 第37-40页 |
二、亲子双方的网络接触内容 | 第40-42页 |
三、亲子双方的网络熟练程度 | 第42-44页 |
第二节 亲子双方网络接触的主观性对比 | 第44-52页 |
一、亲子双方的网络接触动因 | 第44-47页 |
二、亲子双方的网络认知态度 | 第47-49页 |
三、亲子双方的网络媒介素养 | 第49-52页 |
第三节 亲子双方网络接触的契合点与矛盾点分析 | 第52-56页 |
一、亲子双方网络接触的契合点 | 第52-53页 |
二、亲子双方网络接触的矛盾点 | 第53-56页 |
第三章 亲子双方在网络参与下的互动分析 | 第56-70页 |
第一节 网络参与下的亲子符号互动 | 第56-59页 |
一、建立在网络中的亲子符号互动 | 第56-58页 |
二、网络时代亲子符号互动的作用 | 第58-59页 |
第二节 网络参与下的亲子情感互动 | 第59-63页 |
一、网络参与下的亲子情感表达 | 第60-61页 |
二、网络影响下的家庭亲子冲突 | 第61-63页 |
第三节 网络参与下的亲子观念互动 | 第63-70页 |
一、生活方式 | 第64-66页 |
二、文化观念 | 第66-70页 |
第四章 网络参与下亲子互动的深层内涵 | 第70-83页 |
第一节 互喻:双向流动的信息内容 | 第70-77页 |
一、作为文化发展阶段的三喻文化 | 第70-73页 |
二、以文化互喻为基础的亲子互动 | 第73-75页 |
三、文化互喻时代的亲子关系变革 | 第75-77页 |
第二节 平权:此消彼长的家庭权威 | 第77-83页 |
一、长老权力与时势权力的博弈 | 第77-78页 |
二、平权家庭中亲子互动的内涵 | 第78-80页 |
三、平权语境对家庭社会的影响 | 第80-83页 |
第五章 基于网络时代亲子互动的理性反思 | 第83-93页 |
第一节 网络技术下家庭亲子互动的走向 | 第83-86页 |
一、文化反哺:带动家庭信息的同步增长 | 第83-84页 |
二、技术互动:促进家庭媒介素养的发展 | 第84-85页 |
三、生活交融:实现变革家庭的完整转型 | 第85-86页 |
第二节 网络信息下亲子生活内容的选择 | 第86-89页 |
一、甄别与取舍——网络信息的适宜性思考 | 第86-87页 |
二、盲目与理性——媒介引导的自主性思考 | 第87-88页 |
三、虚拟与现实——网络生活的依赖性思考 | 第88-89页 |
第三节 网络时代下亲子互动本质的回归 | 第89-93页 |
一、人的媒介:网络使用的人本化回归 | 第89-90页 |
二、精神港湾:亲子互动的情感式回归 | 第90-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附录 | 第97-10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101-102页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