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课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3 管道失效与地层破裂形式 | 第12-16页 |
1.3.1 海洋管道及其发展 | 第12-14页 |
1.3.2 管道失效形式 | 第14-15页 |
1.3.3 水下地层破裂 | 第15-16页 |
1.4 水下油气设施泄漏救援技术发展现状 | 第16-22页 |
1.4.1 国外BP事故救援方法 | 第16-21页 |
1.4.2 国内渤海事故救援措施 | 第21-22页 |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2章 水下油气设施泄漏救援技术总体方案 | 第23-31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水下油气设施泄漏救援技术作业环境及技术指标 | 第23-24页 |
2.2.1 水下油气设施泄漏救援技术作业环境 | 第23页 |
2.2.2 水下油气设施泄漏救援技术作业指标 | 第23-24页 |
2.3 水下油气设施泄漏救援技术方案 | 第24-27页 |
2.3.1 水下油气设施泄漏救援技术总体方案 | 第24-25页 |
2.3.2 水下油气设施泄漏救援技术转接方案 | 第25-27页 |
2.3.3 控油装置结构方案 | 第27页 |
2.4 水下油气泄漏设施救援技术工作流程 | 第27-29页 |
2.4.1 控油装置下放到漏油点 | 第27-28页 |
2.4.2 控油装置回收泄漏油气 | 第28-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3章 控油装置内部流场分析 | 第31-43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分析求解步骤 | 第31页 |
3.3 粘性流体数学模型 | 第31-37页 |
3.3.1 粘性流体计算模型 | 第31-32页 |
3.3.2 粘性不可压缩流体流动的数学模型 | 第32-37页 |
3.4 数值模拟 | 第37-40页 |
3.4.1 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37-38页 |
3.4.2 网格划分 | 第38-39页 |
3.4.3 边界条件的设定 | 第39-40页 |
3.4.4 其余主要参数的确定 | 第40页 |
3.5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40-42页 |
3.5.1 流线型比较 | 第40-41页 |
3.5.2 出油管口流速比较 | 第41-4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控油装置海底沉降研究 | 第43-51页 |
4.1 引言 | 第43页 |
4.2 海底土质概况 | 第43-45页 |
4.2.1 海洋地形特征 | 第44-45页 |
4.2.2 土质参数介绍 | 第45页 |
4.3 海底土的极限承载力 | 第45-49页 |
4.3.1 海底土强度计算模型 | 第45-46页 |
4.3.2 海底土的承载力 | 第46-47页 |
4.3.3 粘性土层极限承载力 | 第47-48页 |
4.3.4 砂性土层极限承载力 | 第48-49页 |
4.4 控油罩与海底土摩擦力计算 | 第4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5章 控油装置结构设计及强度分析 | 第51-73页 |
5.1 引言 | 第51页 |
5.2 控油装置框架节点设计 | 第51-57页 |
5.2.1 钢框架节点设计原则 | 第51-52页 |
5.2.2 钢框架的连接节点 | 第52-57页 |
5.3 框架在冲击载荷作用下响应分析 | 第57-63页 |
5.3.1 动力控制方程 | 第57-58页 |
5.3.2 刚性框架在冲击载荷下性能分析 | 第58-61页 |
5.3.3 半刚性框架在冲击载荷下性能分析 | 第61-63页 |
5.4 控油装置框架内力分析 | 第63-67页 |
5.4.1 框架线刚度 | 第63页 |
5.4.2 计算各节点处力矩分配系数 | 第63-64页 |
5.4.3 计算各梁、柱、杆端弯矩 | 第64-66页 |
5.4.4 支撑布局 | 第66-67页 |
5.5 控油装置结构强度分析 | 第67-72页 |
5.5.1 控油装置网格划分 | 第68页 |
5.5.2 控油装置下放过程强度分析 | 第68-71页 |
5.5.3 控油装置油液冲击强度分析 | 第71-7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结论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附录 粘性土壤和砂性土壤参数 | 第81-82页 |